中医临床经验总结

目前中医学术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临床经验代替学术思想,以疾病治疗代替学术思想,以众所周知的观点代表学派学术思想,以先人经验代替学术思想,以政策口号代替学术思想 。
中医学术思想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反映或部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理论性、抽象性;第三,具有创新性;第四,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
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术流派或名老中医经验的结晶 。怎么学习?这是学术研究的新课题 。然而,学术思想到底是什么?作者不知所措 。于是,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很多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集,以及杂志上发表的学术经验文章 。发现对相关学术思想的理解不一,众说纷纭,具体表述多种多样,极不协调统一,存在不可否认的疑点和问题 。
主要问题是什么?
用临床经验代替“学术思想” 。比如“重视脾胃学说,处处呵护胃气”;“应用运气理论指导临床”;“讲究标本论,治病必从根”,“扶正祛邪,法在其中”;“针药并举,药轻活泼”等 。这些内容大多属于具体的临床经验,经验和思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以这些经历似乎很难归类为“学术思想” 。
用治病的方法代替“学术思想” 。比如“重视气血理论,活血化瘀”;“强调脾肾之本,善于调理先天和后天”,“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专病与专方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平时,杂病按六经辨证施治”等等 。这些内容是治疗疾病的原理或方法,显然不是“学术思想” 。
用众所周知的观点代表学校的“学术思想” 。如:辨证论治要根据病因,用立方医学治疗经络,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论治,治病不忘后天之本,重视经络脉诊,重视针灸技术,重视辨证论治 。作为临床医生,这些内容都是耳熟能详的,并不能体现学校或者老中医的学术特点 。
用老祖宗的经验代替“学术思想” 。强调女性生而有肝,重视调理肝的气血,尊重气黄学说,遵循仲景学说,单服阳明治痿,治疗发热,滋阴护津,求治之本,调和阴阳 。这些内容都是前人的治疗原则,无法解释老中医的原创成果 。比如“妇人之肝为先天”,是清代医家叶的学术思想,并不能转移到某个中医的“思想”上 。
用政策口号代替“学术思想” 。比如提倡中西医结合共同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提倡继承创新,拓宽临床视野,发扬传统创新未来,发扬中医特色,继承中创新,热情学习新知,重视创新崇尚科学等 。这些内容多见于相关政治文件中的语言,众所周知,既不是理论,也不是经验,可以
要理解什么是学术思想,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学术 。所谓学术,是指对实践经验的理论和科学总结,是对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 。003010说:学术是“专门的、系统的学问” 。什么是思想?思想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但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思想 。只有理性的知识,即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才能称为思想 。
那么,什么是学术思想呢?学术思维就是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提炼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 。学术思想是学术的灵魂 。
中医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 。中医学术思想是对人体、生死、疾病、健康、养生、治疗等的理性认识和基本观念 。由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而成 。具体包括生死观、疾病观、健康观、养生观、治疗观以及中医的各种学说 。
笔者认为中医学术思想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反映或部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理论性和抽象性 。第三,具有创新性;顺序
四,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试举例说明:明代医家张介宾提出了著名的学术思想“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早在元代医家朱丹溪曾经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的学术思想 。张介宾对此不予认同,他根据临床实践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在人生命过程中“难得而易失者唯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唯此阳气” 。又受《素问·生气通天论》关于阳气重要性的启迪,著有《大宝论》,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指出“阳非有余”,“气不足便是寒”,临床常用参、附温补元气;又根据阴阳互根理论指出“阳不可无阴,非形无以载气”“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著有《真阴论》,提出“阴亦不足”,临床常用熟地、当归填补真阴 。据此形成张氏关于阴阳理论独特的学术思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