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经验思维
受传统文化和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在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诊疗方面建立了整体观念 。
在粗略、简单的解剖基础上,主要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来司外揣内,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推理,运用体验的形式来了解方药的功效 。在这一多次反复的过程中,经验随之产生,但也难以避免地掺杂进许多主观的东西,附带有一些天然的局限性 。
毋庸置疑,经验是中医学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经验思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通过对经验的学习、借鉴,大都可以对某一确定后的疾病的特定情境,寻找和选择一种曾获得成功的诊疗思路或方案 。因此可以说,学习中医有关经验是提高自身临床诊疗水平的捷径,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医经验也是完善、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必由之路 。
经验思维为中医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也为中医学的学用带来了一定的便利,而经验性思维也构成了中医学的发展障碍,使其发展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甚而付出惨痛代价 。此类实例可谓比比皆是,如17世纪以前,医者基本上沿用《内经》《难经》的观点,把温病划为伤寒一类,一直比照伤寒的处理方法 。这种误诊与误治,其实即是由经验性思维造成的 。直到17世纪,此前提出异议的一些医家的观点才被重视,并逐渐形成了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体系 。
中医学发展史上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即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一个群体和派别,如根据研究方向或内容而划分的伤寒、易水、河间、温病、汇通学派,或根据认识观点或治疗方法而划分的寒凉、补土、滋阴、攻下、火神派等 。其实这些学派都是先由经验持有人提出某种观点或学说,后被他人接受和推崇,进而形成了一个个群体 。这些经验一部分经由学说而上升为理论,如伤寒学、温病学等,但更多的还是以学说的形式存在 。此即说明,这些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学说都还带有经验思维的缺陷 。
【所谓的中医实证思维】综上所述,学用中医的理论与方法,经验思维是必要的,经验性思维则是应尽力避免的 。也就是说,对中医经验应辩证看待,既应充分博采兼收、加以利用,又不能胶柱鼓瑟,为其所限,陷入经验性思维的“唯经验论”思维定式困境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医的理论思维,发挥辨证论治的优势,进而丰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朱光)
推荐阅读
- 丢棍的功效与作用
- 云南悬崖攀缘藤的功效与作用
- 红橡籽的功效和作用
-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记录
- 女性需要警惕加速衰老过程的五大风险因素
- 枫香叶的功效与作用
- 六种保健茶能有效缓解喉咙痛
- 《黄帝内经》时代对“脾”实体的认识
- “傅玄”理论的解释与临床应用
-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