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全诗?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赏析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全诗?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赏析】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亮 徐晛岘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晚年在江苏镇江金山龙游寺看到了好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的东坡像,心生感慨,作下《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数月后便去世 。短短二十四字,是苏轼在经历了宦海浮沉、南北漂泊后对自己一生所作的总结 。有意思的是,他并未将自己的平生功业归于曾担任的最高官职礼部尚书,也未提到自己担任徐州、密州、杭州知州的经历 。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功业成就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期间 。这首诗固然不乏诙谐幽默的成分,但这三次人生逆境经历的确塑造了一个更伟大圆满的苏东坡 。穿越历史时光,让我们一起追寻东坡先生当年在海南留下的足迹 。
凿泉挖井 苦口婆心劝民农耕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春天,身处惠州贬所的苏轼因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两句诗,触怒了他的政敌权相章惇 。四月十七日,一纸诰命将60岁的苏轼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两天后,苏轼由惠州出发 。六月十一日经雷州递角场渡海至澄迈通潮驿(另一观点认为从琼州府登陆),于七月二日抵达贬所昌化军(今儋州)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于六月二十日从澄迈渡过琼州海峡(另一观点认为从琼州府离琼) 。在海南生活的3年里,苏轼的足迹遍布海口、澄迈、儋州等地 。不仅写下了许多诗作,也做了不少实事,为海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海南岛四面环海,但部分地区淡水资源却比较匮乏 。苏轼抵达海南时,发现这里的百姓在饮水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便指导百姓们凿泉挖井,充分利用地下的淡水资源 。其《泂酌亭(并序)》记载,当时琼山郡东(今海口琼山区)虽然泉水较多,但“皆冽而不食”,不宜饮用 。苏轼在郡城的东北角寻得双泉,二泉相去咫尺,但滋味有别 。其中味道更佳的那一眼被后人称为“金粟泉”或“浮粟泉” 。从那以后,当地许多百姓前往双泉取水饮用 。苏轼遇赦北归前,再次路过海口,太守承议郎陆公请他为泉上之亭命名,苏轼就给亭子取名为“泂酌亭” 。时至今日,双泉仍保留在海口五公祠内 。
除了开凿双泉,苏轼还指导海南百姓挖井取水 。在海口、儋州两地一直流传着与“东坡井”有关的故事,其中儋州的东坡井目前还保留在儋州东坡书院内 。明代曾邦泰主修的万历《儋州志》中记载重修的学政署堂占地“西至古路东坡井” 。民国《儋县志》则提到“坡井在儋城西南,坡口泉四时不竭 。传云公所凿 。尝夜与诸生王霄携瓢汲水于此,因名坡井”,可见当地百姓认为此井为东坡所凿,并将其命名为“东坡井” 。另外,海口历史上也有一口东坡井 。据万历《琼州府志》记载,海口东坡井在琼州府道治后东北隅,东坡曾饮息于此,故名,曾有人立碑于此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郡守谢继科在井上建亭并题联于石柱上 。令人遗憾的是,海口东坡井今已不存 。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全诗?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赏析

文章插图
苏轼成长于蜀中耕读之家,对农业生产自然十分重视 。到达儋州后,他还特地向昌化军军使张中要了一廛地耕种,并说如果不自己种庄稼,饱食终日也觉得没滋没味 。看到当地百姓多以贸香为业,过着“朝射惊麏、夜逐猛豨”的生活,大量的荒地无人开垦,苏轼写下《和陶劝农六首》,劝导百姓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在诗中,苏轼鼓励百姓们“利尔锄耜,好尔邻偶 。斩艾蓬藋,南东其亩”,如能“听我苦言”,则会“其福永久” 。在苏轼的帮助和启发下,海南人民逐渐开始重视农业生产,摆脱了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 。这无疑是海南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
以荠煮羹 总结出“三适”养生法
当时的海南还属于尚未完全开化之地,生活条件远不如内地 。苏东坡在《书海南风土》中言:“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 。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 。人非金石,其何能久?”对于年迈多病的他来说,如何调养好身体、保持平和心境,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海南3年,他一方面通过服食和养生增强体魄,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小发明”“小制造”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
作为一位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养生学家,苏轼在海南期间非常注意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如他认为荠菜为“天然之珍”,能够利肝明目 。在《荠羹法》一文中,苏轼专门介绍了一种用荠菜煮羹的方法 。苏轼喜食姜粥,在儋州时还专门写了一篇《食姜粥记》 。苏轼喝姜粥,不仅因为其风味“甚美”,还考虑了姜粥对养生的裨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