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全诗?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赏析( 二 )


在从滕州到儋州的路上,苏轼看到了一种状如芍药而略小的红色野花,当地人称之为“倒粘子花” 。到了儋州后,他发现这种野花的果实状如马乳,甘美可食,并有止泻之功效 。他本人久患“小便白胶”之症,当时又得“大腑滑”(肠胃病),于是“取倒粘子嫩叶,酒蒸之,焙燥为末,以酢糊丸 。日吞百馀,二腑皆平复” 。因此苏轼认为这种野花有较好的药效,并将之命名为“海漆” 。
除了服食,他还在起止坐卧等方面动心思 。为了应对海南湿热的天气,苏轼梳理总结出一种独特的“三适”保健养生法——“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坐濯足”,以达到舒筋通络的目的 。另外,他还将传统的龟息法(辟谷法)带到了海南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儋州一带发生了灾害,导致米价很高,苏轼父子有断绝口粮之忧 。苏轼于是打算和幼子苏过一起行此法以度日 。
用松树制墨 研制椰子冠、天门冬酒
在海南生活期间,虽然条件简陋,但聪明的苏轼时不时搞点发明创造,给贫乏的物质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苏轼喜欢写字画画,海南当时不产墨,但松树很多,他就自己动手用松树制墨 。公元1099年腊月二十三日,因为操作不当,“墨灶火发”,大火差点把他的房子烧掉 。通过制墨,他得到了大大小小的好墨500丸,以及加入胶漆的墨数百丸,足够其余生所用 。他还将多出的墨丸送人 。苏轼就是这样的乐天派,一场大火都不足以让他稍稍皱眉,他沉浸在亲手制得好墨的欣喜与得意中,“此墨吾在海南亲作,其墨与廷珪不相下 。”(《书海南墨》)
此外,苏轼在儋州期间还研制出了椰子冠、天门冬酒等,对海南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载酒问道 为海南培养一批英才
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海南不仅没有出过进士,甚至连举人也未出过 。正是苏轼的到来扭转了这一局面 。他到了儋州,不仅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建起了桄榔庵自住,还与张中、黎子云兄弟等人一起出资建起了载酒堂 。建载酒堂的背景,苏轼在《和陶始春怀古田舍》诗引中作了介绍 。而关于“载酒”的具体含义,民国《儋县志》云:“宋绍圣时,苏轼被贬至,与乡人黎子云等相友善 。尝携酒会饮于堂,故名‘载酒堂’ 。”
尽管如此,建此堂并非只是为了聚会饮酒,而是为了承担一项更重要的功能——教育 。根据民国《儋县志》记载,载酒堂前有半月池,大门外有莲花塘,面积十余亩,花时美观,“每年收塘租以充学费” 。可见载酒堂当时不仅是学校,而且是一所免费的学校,其经费来源为莲花塘的租金 。正是在载酒堂里,苏轼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 。
《东坡先生外集》中有《跋姜唐佐君弼课策》诗一首,诗前序言说:“姜君琼人,己卯闰九月来从学于东坡至儋耳,庚辰三月方还琼 。”由此可知,姜唐佐字君弼,是琼山人 。他曾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闰九月至儋州求学于苏轼,后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返回琼山 。苏轼非常欣赏姜唐佐的才华,曾写“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相赠,对唐佐寄予厚望,并答应待唐佐异日登科,将余下的诗句补足 。后来,姜唐佐果然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中举,实现了海南科举史上的“破天荒” 。但此时苏轼已经去世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正月,姜唐佐在路过汝南时遇到了苏辙,于是苏辙代替已经亡故的兄长将诗句补足曰:“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苏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一首》)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因为苏轼慧眼独具,才发现和培养了姜唐佐,从而改写了海南的文化史 。
据说,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也是师从苏轼 。在苏轼离开海南9年后,其学生符确喜登进士科,为海南文化史再添辉煌 。符确后来官至承议郎,韶州、化州知州 。
苏轼在儋州开办学堂、培养人才,对儋州乃至整个海南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世的儋州东坡书院正是在载酒堂的基础上建成的 。正如明正德《琼台志》所说:“宋苏文忠公南迁时,琼士仅得姜君弼、黎子云、王公辅、符林数人,而黎、王、符皆儋产 。公于子云载酒问奇,尤加敬焉 。昔杨子云论弃朱崖为捐之之力,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公不然之,盖有感于此也 。阙后王霞举、符确辈继出,儋遂为名州矣 。”正是在苏轼的影响和带动下,宋代以后海南人才辈出,逐渐成为全国有名的礼乐文化之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