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怎么提问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提出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怎么提问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提出问题

文章插图
课堂应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单教学流程和反思
本课主要的学习目标:会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资料感知鲁迅形象
课前让学生去预习,我没有布置任何的思考题,只要求他们把书读1-2遍 。从我以往布置预习的经验来看,只能有少部分同学(往往不超过10个)对老师留的思考题是真思考的,多数同学只潦草地写个一两句,也有部分同学把教辅书上的内容往书上一抄了事 。我知道过度预习透支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每次“精准”得令人惊叹的答案也让我很扫兴,明明是需要不断地分析、推理、判断才能得出的结论,轻轻松松就被“完美”的答案打败了 。余映潮老师对预习是很排斥的,他认为这种行为是“粗鄙”的,虽然话有点过头,但是也不无道理 。
在概括小标题时,我先找了一位语文成绩较差的孩子,第一段支支吾吾半天不知道如何概括 。我慢慢地引导:“这一段写伯父——”,我想通过填空的方式降低难度,那位同学声细如蚊,半天也回答不出,旁边的同学都着急了,不住地提醒“伯父去世” 。这一句概括勉强算她过了,接着我又继续引导:“这一段写伯父去世,还写了什么?”这位同学依然答不出 。我还是耐心地引导:“写伯父去世,人们怎么样?”她想了半天,声音低到尘埃里:“人们来吊唁 。”“连起来说一说?”我鼓励她 。“伯父去世,人们吊唁 。”这一段的概括至少耗费了3分钟左右 。我们在课堂上地关注举手的孩子(其实也就寥寥几个孩子举手),多数不举手的孩子都是“太子陪读” 。老师提出的很多问题对他们来说都难以“下手”,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兴趣,当然不排除有部分阅读障碍者,但是的同学在一天天的课堂中消失了对学习的耐心 。
我再让第二个语文学习成绩薄弱的同学概括第二部分内容,这位同学几乎是在复述这一段的内容 。当文字中裹挟着过多的细节时,很多学生往往拎不出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当学生无法用更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时只能取而代之以复述的方式 。我退而求其次,先让学生用一到两个句子概括本段内容,然后从这一两个句子中提炼出关键词 。
接着,依次用小标题概括内容 。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鲁迅形象,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批注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教学设想:
本文较长,让学生在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做批注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一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孩子无异于海底捞针 。
课前,我有以下的教学设想,让学生找每件事中涉及到人物形象的关键句、段,从关键句、段分析人物形象 。
教学设想:
关键句、段1: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从“扶,拿,夹,洗,敷,扎 。”等动词感受伯父的细心、耐心,对穷苦人的关心 。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从两个“清清楚楚记得”、“严肃”等词感受鲁迅心系天下,同情劳苦大众的伟大情怀 。
关键句、段2: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从女佣的话中,“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感受鲁迅一心关心底层民众的形象 。
关键句、段3: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首先理解黑洞洞的象征含义: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碰壁:遭遇各种挫折、磨难 。再联系鲁迅说此话的语气、神态,感受鲁迅先生对这些挫折、磨难的乐观、无畏的态度 。
关键句、段4: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
从“还是我的记性好 。”看出伯父对我囫囵吞枣式的读书的批评,但是却是委婉的批评 。希望我认真读书,言语中有包容、关爱、鼓励、鞭策 。体现了伯父对下一代的关心、关爱 。这也是鲁迅对待青年的一贯态度:欣赏、鼓励、信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