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死前要朱棣放了?姚广孝临死前求朱棣的事情_4( 五 )


(五)黑衣宰相、帝王之师
由于朱棣经常出征漠北 , 因此回到南京城后的姚广孝主要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 , 同时 , 教导皇太孙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 , 可谓名副其实的两代帝王之师 。
文治武功是衡量一个帝王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 武功方面 , 朱棣自己负责了 , 他多次出兵蒙古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治方面 , 朱棣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
起初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是解缙 , 不过解缙虽然学识渊博 , 但是在如何领会领导意图方面还是差了一些 , 因此他并没有理解朱棣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 。永乐二年二月 , 这部巨书完成后 , 定名为《文献大成》 , 上呈皇帝审阅 。朱棣看完之后 , 觉得离自己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 因此命姚广孝等人重修 。
永乐五年 , 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二万多卷的巨书 , 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 , 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
《永乐大典》是珍贵的古代文献 , 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 总共用了六年时间 , 共有22937卷 , 11095册 , 字数达三亿七千万 。虽然这部文献巨著后来大部遗失 , 现存的仅有714卷 。但是依然不失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 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 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永乐九年 , 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 , 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 , 直至他去世 , 大约六年多时间 , 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 。他不是挂名的监修官 , 而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 。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三修本 , 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 , 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 。但是 , 当永乐十六年(1418年)五月成书 , 朱棣设宴赏赐编书有功人员时 , 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经在两月以前与世长辞了 。
姚广孝一生不脱袈裟 , 自有他的道理所在 。他从十四岁起穿上袈裟 , 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 , 交接藩王 , 谋取天下 , 运筹帷幄 , 决胜千里 , 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
他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 。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 , 姚广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 , 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 , 因为这身袈裟为他的政治活动和得以善终提供了最有力的保护 。
朱棣在当了皇帝以后 , 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 , 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 。熟读经史的他深知“狡兔死 , 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恶果 , 他不能不有所防备 , 这或许也是他不愿意脱去袈裟的真正原因 。
他继续当和尚 , 实质上向朱棣表了一个清晰的态度 , 表明自己不留恋权势 , 在政治上也没有更大的野心 。
因此在朱棣登基之后 , 他多数充当首席军师和教导朱棣子孙的职责 , 并没有卷入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和勾心斗角的权力游戏中去 。
也因此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编修《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中去 , 他这种超然的立场和态度也使得雄武猜忌的永乐大帝对他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委以重托 , 也让他们这种亦师亦友的交情得以有始有终 。于朱棣来说 , 每当遇事不决时 , 依然习惯性的征求姚广孝的意见 , 因此永乐朝的很多政策的制定 , 背后都离不开姚广孝的筹划 , 他也被称之为“黑衣宰相”;于姚广孝来说 , 既可以通过朱棣来实现自己经世治国的理想 , 又不要被朝廷过多的琐事所牵绊 。
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 , 不能朝见 , 仍居于庆寿寺 。成祖多次亲往看视 , 赐予金唾壶 , 并问他有什么请求 。姚广孝没有请求别的 , 却请求成祖赦免久在狱中的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 成祖进入南京城时 , 建文帝不知所终 。有人说溥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 , 甚至有人说他藏匿了建文帝 。成祖虽然命给事中胡濙遍寻天下 , 始终没有发现建文帝的踪迹 , 但还是把溥洽囚禁了十余年 。朱棣听了老伙计临终前这唯一的请求后 , 不由也是大受感触 , 他立即下令释放了溥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