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早饭?古代人吃早餐都怎么说

俗话说:“早餐吃好 , 午餐吃饱 , 晚餐吃少 。”研究表明 , 正常吃早餐的人 , 拥有合理的生活作息 。其实 , 在古代同样重视早餐 , 品种丰富 , 风味独特 。古代的早餐流传至今 , 依然占据着主力地位 , 为小伙伴们提供能量来源 。
上古时期 , 受物资条件的约束 , 先民只能“饥则求食 , 饱则弃余” , 生活毫无规律可言 。商朝时期 , 人们有了定时吃饭的习惯 , 当时实行“两餐制” 。朱熹在《集注》中注解:“朝曰饔(yōng) , 夕曰飧(sūn)” 。也就是说上午九点吃饔食 , 下午四点吃飧食 。饔食和飧食是有主次的 , 前者是现做的熟食 , 后者是饔食的再加工 , 说明古人很重视饔食 。
隋唐时期 , 物资条件大为改善 , 民间逐渐形成以朝食、昼食和夕食为主“一日三餐”的传统 。三餐中 , 昼食强势雄起 , 朝食退居其次 。唐朝诗人韩愈有诗云:“朝食不盈肠 , 冬衣才掩骼 。”早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说起早餐 , 离不开粥 。
《汲冢周书》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说法 , 相传黄帝发明了粥 , 据此推测 , 粥的历史超过了四千年 。粥的本义是用火和水把米粒体积增加到最大的米饭 , 原本写作“鬻(yù)” , 鬲(lì)是商周时期的陶制炊具 , 鬻形象地表明祖先用鬲煮粥的情形 。粥有厚和薄之分 , 孔颖达《疏》注明:“稠者曰糜 , 淖者曰鬻 。”也就是说厚粥称糜 , 稀粥谓鬻 。
【古代的早饭?古代人吃早餐都怎么说】《史记》首次记载了药粥治病的案例 。西汉名医淳于意“以火齐粥且饮”为齐王治病 。张仲景、孙思邈等名医曾以药粥为方 , 去疾疗伤 ,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明朝的《普济方》收集了粥方多达一百八十种 , 内容全面 , 包罗万象 。
北宋文豪苏东坡认为白粥“能推陈致新 , 利膈益胃 。粥既快美 , 粥后一觉 , 妙不可言 。”名臣范仲淹自幼家贫 , 每天把凝冻的粥 , 划成四份 , 早晚各取两份 , 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 , 留下了“划粥割齑(jī)”的典故 。
南宋词人陆游痴迷喝粥 , 留下了“世人个个学长年 , 不信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 只将食粥致神仙”的佳句 , 他将喝粥和升仙划上了等号 。宋朝兴起的腊八粥习俗 , 延续千古 , 经久不衰 。

古代的早饭?古代人吃早餐都怎么说

文章插图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 , 记载了另一种早餐 , “餺飥(bó tuō) , 挼如大指许 , 二寸一断 , 著水盆中浸 。”简单来说 , 就是面片汤 。餺飥的做法是扯成拇指大小的面片 , 煮熟后加上调料即可 。这种方便简单的主食 , 在唐朝时很受欢迎 。
唐宋时期的餺飥略有不同 , 前者是手指搓成拇指大小的柳叶面 , 后者用擀面杖做成手擀面 。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 做法却完全不一样 。《京城风俗记·除夜》云:“民庶之家以馎饦享先 。”陆游的《岁首书事》亦云:“中夕祭余分馎饦 。”在除夕夜 , 宋朝民间用馎饦祭完祖后全家分食 , 留下了“冬馄饨 , 年馎饦”的民谚 。
东汉外交家班超平定西域 , 带回了西域饼食技艺 , 中原民间称之为胡饼 。
它是用发酵的面 , 加上少许盐 , 做成中间薄、四周厚的饼 , 中间戳上花纹 , 经过高温烘烤而成 。进入中原之后 , 民间对胡饼进行了改良 , 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等均能作为原料 , 口感也有了咸甜之分 , 因此 , 胡饼又叫烧饼、炉饼、麻饼 。
《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 。”另据《三辅决录》有云:“赵歧避难至北海 , 于市中贩胡饼 。”说明胡饼在东汉时期已经相当普及了 。《晋书》描写王羲之“独坦腹东床 , 啮胡饼 , 神色自若 。”“东床快婿”居然是这般吃相 , 大跌眼镜 。相传唐僧在西域跋涉沙漠 , 身边带的食物就是胡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