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文化故事征文_黄山毛峰咏叹调


徽茶文化故事征文_黄山毛峰咏叹调

文章插图
富溪十八湾,湾湾是高山;高山出好茶,好茶富溪乡 。
富溪作为黄山毛峰的原产地,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四时花序云雾多 。有道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古老而又知名的革命老区,不仅因“打不死的刘奎”的红色故事而打卡成为网红地,更因为富溪茶人谢正安始创黄山毛峰而名闻天下 。如今这里正在打造“云上茶乡”特色小镇,致力乡村振兴……
忆想当年,清代歙县漕溪(现徽州区富溪)人谢正安开山种茶,首创了百年老字号“谢裕大”品牌黄山毛峰,名震沪上,有上海漕溪路冠名为证:该路上的谢公楼威风八面,高朋满座,门楼前那“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楼”的对联,一直激励着谢氏传人……
眼下,安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生态茶园基地5万亩,有机生态茶园1.2万亩,大型茶叶加工基地5个,数字化加工流水线7条,并建有安徽首家茶叶博物馆——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旗舰店4家,专营加盟店60余家,加盟企业140家,产品远销海内外……
走进该公司运营的黄山茶博园,驻足在“茶圣”陆羽的雕塑前,笔者似乎思绪如是春花夏草般飞扬起来:“禅茶一家”“以茶入道,逍遥齐物” 。尊为“茶圣”陆羽的《茶经》究竟是说了什么呢?“文以载道”,“以茶问道” 。这是中国古代先哲朴素思想的概括 。它将天文、地理、物理结合起来,追寻到其背后的理、数、象:这既是认识论的范畴,又是方法论的渊薮 。茶人之德,乃是“不速物性,不逆天时,不因利为” 。仿佛陆氏是在告知品茗悟道者,茶饮之本源在于“修身养性,阴阳于道” 。
有道是少年陆羽“火门山学艺”,明白了“齐物四境”、“二十四节气和星象”,而让当下世人明白“天有分星,地有分野”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茶树种在何处,其茶叶的味道各不相同呢?其实,古人对茶的好坏是有认知的,对用水、用火极其讲究:上等的好茶必然要用纯净的好水 。这茶饮起方可“禅茶悟道” 。这又让笔者仿佛读到了一幅古画《品茗》:黄山首峰紫霞山下宿老汪沅呼唤稚童,拾薪搭灶,悬壶煮茶……还有另一个故事,从农民文物收藏家程德胜先生口中说出:明代朱元璋起事前在此品饮了紫霞山上的茶叶后,极为赞许,称之为“好茶” 。他登基后,黄山茶人年年岁贡紫霞茶叶,皇帝一时高兴,赐黄山紫霞山与南京紫金山为“姐妹山” 。又说“竹林七贤”来到潜口水香园,与园主汪沅品茗唱饮,诗书对弈,用的也是“紫霞贡茶”……
话说回来,笔者当下应邀,策划《茶与富溪》一书,而涉猎于徽茶 。自感对徽茶的认知尚是肤浅,苦读恶补之后方知:古人将山水分为次第,陆氏也根据此理来确定茶山的好坏第次,而且把星象分野,洞天福地的山水对应原理说得明明白白——难怪同是黄山源的不同茶山,出茶的次第明显的不同 。南入黄山首峰的“紫霞贡茶”,虽说早在明代就成为入贡的奢侈品,而当下为何不如高山尖新田、田里的高山野茶而受人喜欢的原因了 。
身为徽州人,生长在徽州,对徽茶的认知,当然也不止于“黄山毛峰”,尚有“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大谷运炒青”等等,凡此种种名茶,窃以为按茶理所言:“以茶入道、逍遥齐物”是为境界,不可粗制滥造,一竿横扫,而应根据茶树之品性,各种茶品质特性对茶树的生长环境和叶片的大小,实施分类采摘,分批制作 。这恐怕也是当下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茶人务必深思远虑的问题 。
这又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华社驻黄山采访人员在《半月谈》上所刊的文章《黄山毛峰忧思录》和笔者与明洁、清泉老弟联合采写的《黄山毛峰你怎么啦?》连载于当年的《市场导报》头版头条上的疑问:当年“黄山毛峰”李代桃僵,“李鬼”胜“李逵” 。而今“黄山毛峰”的品牌保护、原产地保护、品质化生产已跃上新台阶,且茶企业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效益……但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社会里“做精主业”仍是徽州茶人仍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茶企业又如何做精主业呢?
“这个时代茶企业需要保持传统的开拓精神,对产品的品质始终坚守的同时,还需要新理念、新技术、新组织形式的不断融入和创新 。”“真正做到传承与创新完美结合 。”作为百年老字号的传人、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年轻的老总谢明之坦言:“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绿色防控和智能加工是我们的‘双抓手’,以科技创新贯穿茶树种到茶园、毛茶制作到成品茶生成全过程的品质雕琢,不断夯实茶产品‘三产融合’和品牌美誉的根基,不断弘扬徽茶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