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等价规律( 四 )


人际交往等价规律

文章插图
 
六、人际交往等价性的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总是趋向于等价 , 但是客观上存在许多外在和内在的影响因素 , 使其偏离等价性 。不过 , 许多影响因素并不会在根本上否定人际交往的等价性原则 , 恰恰相反 , 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肯定人际交往的等价性原则 。
1、供求关系 。它是影响人际交往等价性的主导因素 , 它反映了各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当某一事物供不应求时 , 人际交往的比例关系要大于其价值成本的比例关系;当某一事物供过于求时 , 人际交往的比例关系要小于其价值成本的比例关系 。从表面上看 , 供求关系的这种影响干扰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 , 恰恰相反 , 是为了引导人们把价值资源投入更合理的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 , 从而确保人际交往在更大的供求关系的变动范围内实现其等价性 。
2、政治与经济制度 。它是影响人际交往等价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 它反映了社会不同阶级、阶层、民族、行业、性别、信仰等之间的利益矛盾 。社会是一个有众多变量的复杂系统 , 为了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 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经济与政治制度 , 来调节和控制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 。当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发展一部分人的利益时 , 就意味着这部分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享受着优惠性待遇 , 另一部分人则享受着歧视性待遇 。从表面上看 , 经济与政治制度干扰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 , 恰恰相反 , 是为了引导人们综合考虑和协调不同阶级、阶层、民族、行业、性别、信仰等之间的利益关系 , 从而确保人际交往在更大的主体角色变动范围内实现其等价性 。
3、伦理道德 。它是影响人际交往等价性的又一重要因素 , 它反映了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例如 , 正常人在与残疾人进行交往时 , 总是应该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 , 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青年人在与老年人或儿童进行交往时 , 总是应该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富人在与穷人进行交往时 , 总是应该多付出一些而少得到一些;等等 。从表面上看 , 伦理道德干扰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 , 恰恰相反 , 是为了引导人们充分考虑各种社会风险价值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 , 从而确保人际交往在更大的主体利益变动范围内和更高价值层次上实现其等价性 , 因为所有社会成员在任何时候都有成为残疾人的可能性 , 对于残疾人的这种“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正常人的一种伤残保险金;所有社会成员都需要经历儿童时代和老年时代 , 对于老年人或儿童的这种“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青年人的一种特殊的养老金或保幼金;所有富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成为穷人的可能性 , 对于穷人的这种“特殊待遇”可以看作是富人的一种特殊的财产保险金 。
七、商品交换与人际交往的相互融合
商品交换与非商品交换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 分别反映了人们之间的不同影响方式和作用方式 , 适用于不同交往特性的事物 。其中 , 非商品交换活动一般适用于需求内容复杂而多变 , 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不容易形成规模性生产的事物 , 适用于那些交往次数多但交往内容又非常繁琐的人际之间 , 适用于需求量小而且又不容易确定的事物;而商品交换活动一般适用于需求内容简单而稳定 , 而且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容易形成规模性生产的事物 , 适用于那些交往次数少但交往内容又非常单一的人际之间 , 适用于需求量大而且又容易确定的事物 。商品与非商品没有明显的界限 , 它们往往随着商品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 商品交换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形式 , 是人际交往的延伸部分 。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时期 , 商品的功能特性非常有限 , 它们只能满足人们低层次的生活需要 , 特别是物质方面的生活需要 , 商品消费在整个人类的生活消费中只占较少的比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商品所具有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 并不断向心理功能、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扩展和渗透 , 从而使商品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 它们不仅能满足人们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 , 而且还能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 。而且 ,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 越来越多的非商品开始具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 , 越来越多的非商品将逐渐被商品所取代 , 从而使非商品的价值规模在整个社会事物的价值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 使商品交换的价值规模在人际交往的价值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所有的人际交往的具体内容都将转化为商品 , 商品交换将会成为人际交往的全部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