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一个对自己持续高评价的人 , 选择另一个最初给自己差评的人 , 也许“新的爱更有吸引力” 。
——————————
最近的热播剧《司藤》里 , 男主角秦放刚认识女主角司藤没多久时 , 信誓旦旦地表示对司藤没什么好感:“我会对着一棵树心怀不轨?”而随着剧情推进 , 观众就会发现男女主不断撒糖 , 演绎“真香定律” 。
【《司藤》秦放和司藤CP很好嗑?这背后是有心理学规律的】很多小说和影视剧都会有类似的经典情节 , 主角会对一开始看自己不顺眼的人渐生情愫 , 即使身旁有一直欣赏自己的配角 。这样的剧情当然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舍弃一个对自己持续高评价的人 , 而选择另一个最初给自己差评的人 。
在日常生活中 , 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我有个女友 , 曾经被两位男生追求 , A常常请她吃饭 , 从不吝惜对她的赞美;B虽也常和她聊天 , 但时不时会吐槽她 , 让她觉得自己好像不该那么傲娇 。最终她和B确定了恋爱关系 , 这让我们大跌眼镜:你怎么和这个毒舌男在一起了?
当然 , 这两位男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 但透过表面 , 这其中也隐藏着社会心理学规律 。
早在1960年代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就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人会无意中听到实验搭档对自己的七次评价 。参与者被随机分到4种实验条件中:1.从否定到肯定 , 2.从肯定到否定 , 3.一直否定 , 4.一直肯定 。
条件1中 , 参与者会在前三次听到对自己的消极印象:沉闷 , 不太聪明 , 估计没什么朋友等等;从第四次评价开始变得积极 , 第七次评价是十足的肯定 。
条件2与1相反 , 搭档一开始夸参与者看起来有趣、聪明、惹人喜欢 , 但后来变得极为负面 。
条件3每次都表达对参与者的负面评价 , 条件4则是一直肯定参与者 。
当实验者问所有参与者 , 对搭档的喜欢程度时 , 喜欢程度最高的是条件1 , 条件4次之 , 最低的是条件2 。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 相较于一直给自己肯定评价的人 , 实验参与者更喜欢一开始否定自己后来又肯定自己的人 。这个实验发现的规律被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 , 意味着“新的爱更有吸引力” 。
这个规律是不是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有体现呢?不仅《司藤》 ,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段誉 , 对一直喜欢自己的木婉清和钟灵没什么感觉 , 却对冷淡的王语嫣情有独钟;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千颂伊没有选择一直追求自己的呆萌高富帅李辉京 , 反而对外表冷漠的都教授很感兴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 , 郑微对一直追求者富家公子许开阳兴趣缺缺 , 偏偏爱上了“死对头”陈孝正……即便有个观众喜欢到心疼的配角一直爱着主角 , 主角也往往选择和一开始对自己有偏见的人双宿双飞 。
不止是恋爱 , 在职场、朋友间的人际关系中 , 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也会有体现 。心理学家从情感和认知两个角度提出了解释 。在情感上 , 当A对B表达负面评价 , B可能会产生焦虑、受伤、自我怀疑、愤怒等负面情绪;如果A的评价逐渐变为肯定 , 可以减少B先前出现的负面情绪 , 甲的肯定就会带来更多的价值 。
有趣的是 , 如果A表达的是对B一直肯定或者否定的感觉 , B容易将此视为A的行为风格 , 比如认为“A就是喜欢夸人” 。但如果A开始否定B , 又逐渐变成肯定 , B更可能认为A的评估是“对自己真正的感知” 。在B心目中 , A早期否定而后期转为肯定 , 证明他是有洞察力的 , 被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喜欢 , 不是更有意义吗?
所以 , 了解这个原则后 , 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也就不必过于紧张 , 不必期望自己言行必须得体 , 一步到位 , 同时 , 也不必苛求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滴水不漏 , 真诚地指出一些问题反而会让人印象深刻 , 赢得更多的欣赏 。
推荐阅读
- 自驾西藏《开销清单》:油费、住宿、餐费、门票,该准备多少钱?
- 摆渡作文(中考满分作文:《摆渡》)
- 中国百家姓排名 2021最新版
- 小品种茶 莫喊做大
- 丽人行杜甫名句 杜甫丽人行解释
- 黑色星期天听了为什么死人 听了黑色的星期天会死吗
- 喝桂花茶 有效除口臭或口中异味
- 为什么画清明上河图 为什么喜欢清明上河图的原因
- 李亚鹏_雨水节气重养生,效仿《红楼梦》大观园的小姐做春水煎茶
- 清代,茶叶故乡向英国人学习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