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四溢湄坨村 靠山吃山富乡农

茶满湄坨 情满山村
——印江缠溪镇湄坨村调整产业结构走上致富路
6月17日,从印江县城出发,沿省道303省道东行48公里,就到了印江自治县缠溪镇湄坨村,这里素有印江“南大门”之称 。
图为湄坨村茶园一景 。
走进村庄,如同走进了一道绿色风景 。这里林木葱茏,茶园一片翠绿,空气中茶香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
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因干旱严重缺水,农民年年种粮收成却微的小村庄 。立足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村里大力发展茶产业,带动群众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
10年来,全村已从当年的400亩茶园发展到如今的高标准无公害茶园2000多亩,2011年茶叶产值达9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340元增加到5400元 。
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湄坨村拥有人口2000多人,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余亩,人均土地1亩多 。由于人少地多,多年来,村民习惯了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冬天还没人挖洋芋,开春还没人掰包谷”就是村里的真实写照 。
村支书卢银辉,个头不高,圆脸大眼,在村里当支书已有11年 。
看起来有点敦厚老实的卢支书,说起话来却很有见地 。他说,湄坨村虽然土地面积宽,但种粮不占优势:一是干旱缺水,因为村里地势较高;二是良种良法难以推广,因为村民思想观念的落后,项目很难实施下去 。他继续分析说,要让农民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就需要从农业结构上进行上调整 。
湄坨村山高雾浓,海拔1200米左右,土壤为黄泥土,常年气温在18度左右,最适合茶叶的生长 。且原来的国营老茶厂湄溪茶厂就位于此,有发展茶叶的良好生态、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 。
转机出现在2002年以后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湄坨村视察后,特别嘱托大家要把茶业企业做好 。村支两委通过带领村民到产茶大县湄潭县及附近产茶乡镇等地考察后,更加认准了茶产业是一条发展好路子 。2006年,村里第一次使用挖机开挖茶园 。
“种茶比种水稻强得多,既节约劳力,又收成高 。2008年,我家田土现在全改种了茶,有20多亩 。”村民周继芬笑着说起这几年的变化,过去是年年种水稻,粮食都不够一家4口吃,现在不种粮食了,人也变轻快了,找钱还多些 。要不是前几年茶叶遭凝冻影响,今年收入十来万元是没问题的 。
催生现代农业模式
走进种茶大户李文志家,跃入眼帘的是一个12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房,处处充满现代化、科技化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迹象 。
李文志,今年41岁,初中文化,皮肤有点黝黑,但头脑十分灵活 。年轻时,出外打过工,种过菜,也开过洗车店 。说到茶叶,他的眼睛有点发亮,“与茶打交道有10余年,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李文志到湄溪茶厂帮工,后又到村里的银辉茶叶公司担任茶厂经理,期间,他不仅学到了茶叶种植栽培加工技术,还学会了开拓的市场意识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 。
2008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茶产业 。他认准了最佳时机,一口气发展茶叶80多亩,还帮助周边群众发展茶叶50多亩 。
去年,他还购买了整套茶叶加工设备,用去8万多元,得购机补贴1.4万元 。
今年,他家茶园已发展到100多亩 。由于前两年遭凝冻灾害,大部分茶园受损 。今年春茶开采以来已卖茶1200多斤,预计今年茶园收入预计超过6万 。
在湄坨村,像这样具备初加工能力的大户已有5户 。
“推动一个产业就是一次革命”,卢银辉说,湄坨村的发展茶产业运作模式有三种:
一种是公司直接在村里租地建设高标准有机示范茶园,公司自行组织员工和农民进行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和亩产值;
另一种是“公司+业主(大户)”模式,公司将属于公司的546亩无公害改造投产茶园无偿给73户农户经济管理,鼓励部分大户建初加工厂,逐步延长产业链 。
还有一种就是“公司+业主(大户)+农户”的模式,利用扶持茶叶发展的优惠政策,公司与大户、大户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走企业带动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 。
目前,全村已从当年的400亩茶园发展到如今的高标准无公害茶园2000多亩,有机茶园200多亩 。
产生三大明显效益
“这10年,湄坨村发展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村主任李文科说,全村已实现了人均一亩茶,投产茶园亩收入4000至8000元 。
在银辉茶叶公司的带动下,已实现了茶叶产销一条龙,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340元增加到5400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