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话养生 春捂要“恰到好处”

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的位置 。北半球的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大陆上的冷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即形成大陆上的云雨天气,进而就进入中国的"雨水"节气 。

雨水时节话养生 春捂要“恰到好处”

文章插图
雨水节气
雨水之后,气温回升较快,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白昼增长 。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这一节气现象在中国古代先民的著作中常常可以见到,如《历书》中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
这个时候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而也是我们的生活充满新希望的开始 。
雨水谈养生从雨水节气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多 。雨水节气,春风送暖,皮肤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 。因此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大家就要注意“衣食住行、顺应天时”,正所谓“三因制宜”,三因具体是指:因时、因地、因人 。这里讲的因时既是根据时间节点的不同而调整衣、食、住、行习惯,做到“用寒远寒,用热远热”,要旨总不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1、衣:穿衣谨记要春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上体无妨略减,以养阳之生气 。此节气之时,尽管天气没有深冬那种“刺骨严寒”,但乍暖还寒、忽冷忽热更要格外注意,穿衣着装要谨记“春捂”原则,以防气温变换引起风寒感冒 。
2、食:健脾祛湿是关键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阻筋脉和湿困脾胃,出现关节僵痛、皮肤湿疹、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身体及脾胃的养护,注意健脾祛湿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尤其对那些脾胃功能较差的人们来说,这一方面尤为重要 。
3、住:起居跟着太阳走
跟着太阳走的意思,就是晨起夜卧,天睡我睡,天醒我醒,早晨最好不要赖床哦,起来喝杯热茶,在室内做缓和的锻炼,或者出门晒晒太阳,走动走动,都对身体有好处 。
4、行:出行时要谨慎
《黄帝内经》云: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意思就是说,生活起居方面要夜卧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 。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适当改变一下作息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 。
【雨水时节话养生 春捂要“恰到好处”】下一页:雨水节气谈饮食、谈情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