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闯市场的思路要从“打麻将”变为“打篮球”

5月5日 , 首个川茶公共区域大品牌“天府龙芽”在成都发布 。
四川茶产业对区域大品牌的期盼由来已久 。行业内早已形成共识 , 打造能代表四川茶叶特质的区域品牌 , 有利于推进川茶转型升级走向更广、更高的市场 。
面对这个全新的品牌 , 在发布会现场的央视评论员杨禹打了个比方:这个品牌让川茶发展从“打麻将”的思维转变为“打篮球”的思维 , 前者是相互制约 , 后者是相互配合 。
□本报采访人员 陈岩 李淼
产量全国前三
品牌川茶市场占有率不足2%
说到川茶 , 业内人士颇为骄傲 。
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 , 川茶从种植面积、产量 , 再到产值 , 稳居中国茶产业前三位 , 同时 , 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达到70%以上 , 从茶园到茶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 。
说到川茶 , 业内人士也很伤心 。
四川虽有好茶 , 但缺乏类似于“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事实上 , 目前业界和消费者认同的全国十大茶叶品牌中 , 没有一个四川品牌 。产量虽大 , 但长期以来 , 品牌川茶全国市场占有率不足2% 。

携手闯市场的思路要从“打麻将”变为“打篮球”

文章插图
产量高市场占有率却不高 , 茶去哪儿了呢?一个例子或许能给出答案 。前两年 , 中部某省的一个茶叶主产区召开茶叶交易会 , 但会期较早 , 当地的茶叶还未到采摘期 。四川的茶叶比其他产区早30天 , 于是当地茶商赴四川大量采购散茶 , 回去贴上自己的品牌出售 , 造成当年四川茶商无茶可收 。“究其原因 , 就是品牌不强 , 采购时不如别人出价高 。”业内人士道出四川茶业的苦衷——品牌弱 。
万里挑一
终于找到“天府龙芽”
看清问题所在 , 四川早有行动 。
2014年 , 省政府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川茶转型升级 , 提出到2020年建成千亿川茶产业强省目标 , 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培育川茶区域品牌 。当年底 , 我省130多家茶企联合成立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 , 启动了川茶区域大品牌的培育工作 。
打造一个统一的区域品牌并不容易 。工商登记数据显示 , 全省注册的茶叶品牌超过1万个 。
北京精锐纵横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鹰是品牌顾问的参与者之一 , 他介绍 , 经过讨论 , 川茶的区域品牌需要符合三个特征 , 首先作为省级茶叶区域品牌 , 要体现四川这个元素;其次 , 四川茶叶主要有六大类 , 新品牌要覆盖多品类的产业特点;最后 , 川茶味道甘香、耐泡、上市早 , 芽体粗壮 , 品牌内涵中要凝聚这些特质 。
经过省川茶品牌促进会的会员单位投票 , “天府龙芽”符合上述特征 , 最终成为川茶区域公共品牌 。
共享品牌溢价
川茶要相互取长补短
“在内部竞争成一团 , 像在打麻将 , 既要算自己 , 又要算别人 。但四川人不仅麻将打得好 , 篮球打得也好 。通过篮球的思维 , 分工明确 , 协作竞争 。”央视评论员杨禹认为 , 新品牌的建立 , 为川茶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天府龙芽”品牌归川茶集团所有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会长颜泽文表示 , 既然作为公共品牌 , 它就不能被某一家茶企所拥有 , 下一步 , 我省依托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将成立一家天府龙芽股份有限公司 。“天府龙芽”的品牌所有权也将转让给这家公司 。新公司将全面负责品牌的运营和管理 。
“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虽好 , 但问题也很大 。王海鹰介绍 , 西湖龙井只有区域品牌却没有严格管理 , 造成市场上参差不齐的牌子都打上西湖龙井的标识 , 虽然品牌知名 , 认可度却大打折扣;云南普洱一度火遍全国 , 但由于专注于单一的茶品 , 品质很好的云南滇红的锋芒被遮掩 。
【携手闯市场的思路要从“打麻将”变为“打篮球”】“川茶要共享品牌溢价 , 要相互取长补短 。”颜泽文表示 , 品牌背后必须要有标准做支撑 。管理公司应针对不同茶品、不同产区、不同加工方式制定详尽的标准 , 只有符合标准的川茶企业才能使用“天府龙芽”的品牌标志 。不仅如此 , 后期的四川茶叶还要在安全管理、品牌应用、市场服务 , 甚至价格体系上实现标准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