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惠明茶的“金奖时代”,也是后来称其为金奖惠明茶的缘由所在了 。
传统惠明茶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都匀毛尖,都有着类似的绝佳生长环境 。敕木山惠明茶生长的茶园还在更为险峰之处,从惠明寺村再往上攀升20 多分钟的山路,及至海拔 1500 多米的地方,才到了敕木山惠明茶园 。
文章插图
摄影 / 李肃人
因此,敕木山春意来得是要晚一些,别处春茶早采了一两拨了,敕木山的茶 3 月下旬才将将冒出芽头,而传统的惠明茶采摘通常是一芽两叶,要更晚一些 。人工倒是不费,无外乎就是家人,老的带小的,制茶季也正值农闲,晨昏之时、房前屋后地采摘几把 。家中铁锅一翻炒,起锅时略揉搓,而后焙笼干燥,沿用的还是古早的制茶方式,一季所出也不过十来斤 。茶于畲民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自家寻常饮用,加之产量不大,未成气候,一直没有形成“商品茶”,产生经济效益 。
文章插图
至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惠明寺败落,属于庙产的茶园亦荡然无存;在以粮为纲的人民公社时期,畲民也改茶为粮,大面积种植水稻、土豆、番茄,原本的菜园茶也所剩无几 。
70 年代中后期,惠明寺附近的几个村落重新整合为敕木山村和惠明寺村两个行政村,并且在惠明寺村新辟了 197 亩茶园,建立了集体茶厂,虽然并未完全实现商品化,但开启了量产的茶园基地化模式,并且对惠明茶的制作流程进行了规范与整理,如今所谓的“传统惠明茶制作工艺”正是始于此 。
商品茶之路畲乡茶业,大多以家族为单位传承 。到了 90 年代,当地人还是主要采用自家茶园的茶,卖给供销社 。后来景宁县惠明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惠明茶故事绕不开的关键点,它不仅率先注册了“惠明茶”商标品牌,更是承包了惠明寺村的所属茶园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惠明寺后的茶园不再属于庙产,而是由该公司所有,茶业也成为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景宁惠明茶的商品化时代自此正式开启了 。
文章插图
摄影 /印山林
传统的全手工惠明茶制茶技艺是个繁琐的活儿:首先采摘,以一芽两叶为主,大竹匾进行 6 ~ 8 个小时摊青,大锅高温杀青(锅底温度能到 200 多摄氏度),杀青后期逐步降低锅温,在锅中一边揉条、一边抛炒,当茶条初显弯曲时,改用滚炒与抛炒相结合的手法整型 。此时进锅温再度略升,而后放置大竹匾上摊晾、冷揉,再放入竹篓焙笼上炭火烘焙,存放几日后再放入大锅中回锅复焙 。看茶做茶,无外乎经验之谈:景宁山区湿度大,摊青时间多长、茶青含水量多高、杀青温度多少、做型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复焙、干燥时间几何……决定着成茶口感和耐泡程度,这都是日积月累的一本账 。
当地炒茶师傅积攒了近三十年的茶经,手眼间的那本账及至制茶机械化时代也发挥着功用,机械也需要人为控制、计量的 。而这套 20 世纪 70 年代制定的全手工“传统惠明茶制作工艺”,在延续了近 20 年后,也基本衰落 。
文章插图
摄影 / 廖跃平
进入 2000 年,景宁全面开启了茶业现代化的进程,茶园基地化开垦种植,制作工艺也进入了滚筒机杀青、揉捻机揉捻、电炒锅炒青、烘干机烘青的机械化生产时代 。自此,景宁惠明茶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国内茶叶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
惠明茶的本色惠明茶早期也走过不少弯路,70 年代始,整个浙江各地均广泛引种乌牛早、龙井 43 号,因为采摘时间早,可占市场先机,而且龙井名气大,市场认可度高 。加之伴随机械化的进程,本地鸠坑种的叶芽又较为细嫩,机械揉捻做型容易破碎,颇为影响卖相 。在早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附和于现代快捷、直观的审美取向,有不少茶商热衷于采用独芽,制作直条索的茶 。实际上,早春芽芯发育不完全,各方面内含物含量低,特别是叶绿素和茶多酚,如此制成的茶色泽发灰,汤色也浅薄,滋味更是平淡,全然不复惠明茶应有的特质与本色 。因此,很长时期里,惠明茶沉寂,淹没于为众多浙茶供给茶青和贴牌加工之中,籍籍无名 。
文章插图
摄影 / 张光林
推荐阅读
- 快乐茶运深圳开幕
- 如何解决新茶市场拓展网络红奶茶店的排队问题
- 在寂静的世界里解读茶文化
- 数十家中国茶业企业齐聚悉尼宣传中国茶文化
- 一叶惠明何以成就一方惠民_
- 双江让茶业做大做强
- 展示五色湖南茶助推十亿产业
- 茶城银发聚彩云南系列推出
- 看一下,最具特色与底蕴的浙江“八大名茶”,都有谁_
- 体验茶文化之旅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