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潮汕工夫茶

【带你走进潮汕工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指出:工夫茶 , 烹治之法 , 本诸陆羽《茶经》 , 而器具更为精致 。俞说可谓一语中的 。潮汕工夫茶艺程式 , 一般为选茶、选水、活炎、烹茶、品茶 。
通过比较 , 我们可以了解到:从选茶、取火、选水、煮茶程式 , 以至茶具的应用 , 潮州工夫茶法与《茶经》煎茶法之间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 。举其要者 , 潮汕工夫茶法改饼茶为叶茶 , 改煎都为冲泡 , 并由此而生出茶具使用的差异 , 这是时代发展之必然 。但我们绝不应忽视如下的史实;自唐迄今 , 已经历了五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期间 , 由于文化上的遗传传递力作用 , 使潮州工夫茶能够保存固有文化的精华 。所以就其总体逻辑程序而言 , 潮汕工夫茶法与陆羽煎茶茶法有着本质上的类同 。传承关系显之又显 , 完全证实了俞蛟工夫茶 , 烹治之法 , 本诸陆羽《茶经》 , 而器具更为精致说法的正确 。
通过比较 , 我们有理由认为:陆羽的煎茶法 , 其实就是中国工夫茶之权舆 。换句话说 , 中国工夫茶艺 , 早在盛唐之时便已正式形成 , 它是中国茶道的载体唐代之工夫茶艺中心区在长安 。
宋人的饮茶法称斗茶或点茶 , 重在比试茶汤质量 。陆羽煎茶法中 , 强调酌茶时要让舀到碗里的华(即沫饽)均匀 , 斗茶法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 演绎而成斗华 。宋人饮茶 , 改锅中熬茶为盏中点茶 , 开了撮泡之先河 。
有关宋代斗茶法 , 蔡襄《茶录》所述 , 可作代表 。由《茶录》所述 , 可以归纳出斗茶要素有五:一是茶叶选择 , 二是器具选用 , 三是注意水品 , 四是重视火候 , 五是强调注水比例 。所谓斗茶法 , 实乃唐代煎茶法之发展 , 是唐代茶艺在更新中的向前延伸 。
元人饮茶 , 最令世人瞩目的变化是不再将茶趺碾末使用 , 而是煎煮茶趺 。杨维桢《煮茶梦记》载:命小芸童汲白莲泉 , 燃槁湘竹 , 授以凌霄茶芽为饮供 。这是一个实例 , 但如何为饮供?则没有说具体 。忽思慧《饮膳正要.第二卷》清茶条正好作了补充:先用水滚过 , 滤净 , 下茶牙 , 少时煎成 。为饮供之法 , 乃是将茶叶直接投入水中煎煮 。而对水的处理 , 则比宋人更为讲究;先将水煮沸 , 过滤去杂质 , 再放入茶趺煎煮.可见元人品茶 , 更加重视选水 。元人饮茶最重要的贡献是改末茶为叶茶 。叶茶煮饮 , 更贴近于后代人的撮泡法 。宋、元饮茶 , 可视为中国工夫茶的发展时期 , 同属唐代茶艺在更新中的向前延伸 。宋元之工夫茶艺中心区在河、洛 。
明人茶艺 , 臻于完善 , 出现了中国工夫茶之鼎盛时期 。兹就许次纾《茶疏》、屠隆《考盘余事》、顾元庆《茶谱》、高濂《遵生八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载 , 综合明人品饮程式于下:(一)选茶;(二)择水;(三)养水;(四)活火;(五)烹茶;(六)品茶 。从明人茶艺综述中 , 我们清楚地看到:明人已经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 , 并形成中国工夫茶之鼎盛期 。此一时期 , 工夫茶艺中心区已迁移至江、浙 。
唐、宋皆用饼茶碾末 , 宋人则改锅煮为点盏 。元人采用叶茶 , 却恢复了锅煮旧习 。明人的革新则是叶茶冲泡 , 兼善了宋、元的优势而独创撮泡的妙法 。诚如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所云:茶至明代 , 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 , 此已远过古人 。又云:壶供真茶 , 正在新泉活火 , 旋瀹旋啜 , 以尽色声香味之蕴 。
潮汕地区的饮茶历史 , 可以追溯到宋代 。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 , 是政和七年(1117)进士 , 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 , 鸾旌凤吹光寒儒 。(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艺文志》) 。酪奴是茶的别称 , 这句诗说的是酒宴之后进茶助兴 。
至明代 , 潮汕饮茶已渐次成风 , 并较多见诸文字记载 。正统年间 , 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云:僧童煮茗烧红叶 , 游客题诗扫绿苔(载顺治《潮州府志.卷十一》) 。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林大钦《斋夜诗》(载《东莆先生文集.第五卷》)云:扫叶烹茶坐复行 , 孤吟照月又三更 。城中车马如流水 , 不及秋斋一夜情 。嘉靖《重刻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梳妆意懒》出有句:安排扫厝点茶汤 , 《闺房寻女》出有句不见益春点茶汤 , 万历《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借银往京》出有句:讨茶来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