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艺术之斗茶】斗茶 , 即比赛茶的优劣 , 又名斗茗、茗战 。始于唐 , 盛于宋 , 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 , 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
中国人喜欢喝茶 , 茶文化源远流长 。在宋朝 , 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 , 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 。虽然还是团饼茶 , 还要烤软、碾碎、筛过 , 但点茶时不用釜了 , 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 , 茶放在黑釉盏中 , 水煮好后 , 通过瓶子点到盏中 , 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 。
每年清明节期间 , 新茶初出 , 最适合参斗 。古人斗茶 , 或十几人 , 或五六人 , 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 , 还有店铺的老板 , 街坊亦争相围观 , 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
斗茶的场所 , 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 , 前后二进 , 前厅阔大 , 为店面 , 后厅狭小 , 兼有小厨房 , 便于煮茶 。有些人家 , 有较雅洁的内室 , 或花木扶疏的庭院 , 或临水 , 或清幽 , 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 , 轮流烹煮 , 相互品评 , 以分高下 。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 , 再碾成粉末 , 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斗茶 , 或多人共斗 , 或两人捉对厮杀 , 三斗二胜 。
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 , 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 , 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 。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 , 但因为瓶口很小 , 看不到气泡 , 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 , 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 , 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 , 好像很多车子拉著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 , 好像风儿吹过松林 , 山涧流水潺潺 。
斗茶也分阶段 , 第一阶段斗香斗味 , 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气和滋味﹔第二阶段斗色斗浮 , 比的是茶的颜色和浮起来的汤花情况 。汤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 , 在诗词里面形容为灿若积雪 。因此 , 宋代时候黑釉盏比较流行 , 盏身的黑可以反衬出汤花的白 , 同时 , 由于黑釉盏比较厚 , 更能保温 , 可以让汤花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 , 主要有两方面 。
一是汤色 。即茶水的颜色 。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 , 青白、灰白、黄白 , 则等而下之 。色纯白 , 表明茶质鲜嫩 , 蒸时火候恰到好处 , 色发青 , 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 , 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 , 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 , 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
二是汤花 。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 。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 , 因此 , 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 , 水痕出现的早晚 , 早者为负 , 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 , 点汤、击拂恰到好处 , 汤花匀细 , 有若冷粥面 , 就可以紧咬盏沿 , 久聚不散 。这种最佳效果 , 名曰咬盏 。反之 , 汤花泛起 , 不能咬盏 , 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 , 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因此 , 水痕出现的早晚 , 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
所谓咬盏不是仅指汤花紧咬盏沿 , 只要盏内漂有汤花 , 不管在何位置 , 透过汤花看相应部位盏底兔毫纹(油滴纹)都有被咬住的样子 , 如果汤花在盏内飘动 , 盏底兔毫纹(油滴纹)则有被拉动的现象 , 非常生动有趣 , 这也是人们为何喜爱兔毫(油滴)盏的原因 。
现代惠州民间斗茶 , 有根据现代的评茶标准去斗茶 , 评选依据:干茶(形状、色泽)、汤色、口感、叶底、作综合评分 。
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 , 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 。近年来 , 全国各产茶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 , 其实就是斗茶的继续和发展 。现代斗茶的情景 , 从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县西坪镇评比茶王茶的活动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
- 凭什么说中国就是茶的故乡
- 佛教影响着中国茶文化
- 德昂族茶俗 以茶定亲
- 茶具的发展与变迁看中国的六大类茶具
- 你了解中国茶艺的历史吗
- 茶与中国名著的关系
- 中国饮茶习俗之茶与祭腌
- 锗石汗蒸功效作用
- 古茶乡双江茶俗 怪味腌茶
- 谁知道纳西族的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