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史话概述


茶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饮料,是所谓“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这说明了它与日常生活有须臾不离的关系 。曾几何时,茶叶从七件事中凸现出来,开始走入“文化之列,
于是,它变得既俗又雅,既野又文,既能解渴疗疾,又可悦目赏心,受到了世人的青睐和欣赏 。
恰恰就是介入了“欣赏这一具有文化意义的行为,茶所具有的色、香、味、形,又被赋于了更浓厚的文化色彩 。在文人们眼里口中,一杯清茶可见到大干世界的斑驳色彩,可品味短暂人生的辛酸欢愉,并为之歌颂吟唱,泼墨运毫茶之艺文缘此产生 。
我们在此所说的茶叶艺术,是借用了古已有之的“艺文’’之名,以表示包括用文学、书画等反映茶叶各方面的种种艺术形式 。
对于茶叶艺文的介绍、考察和阐述,当然是以作品和创作作品的艺术家为主 。严格而论,一件茶叶艺术作品,应当是以茶为主题的,它反映茶、表现茶的各种形态和神韵 。但因为茶叶艺文的产生、发展与某些现象一样,或因作者创作背景不甚清楚,或因受体裁制约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以上述标准来苛求有关作品,则难免会有遗珠之憾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更愿意将一些并非以茶为主题,但与茶有关的作品视为茶叶艺文雏形阶段的作品,戏作为一种“零金碎玉予以关注和宝爱 。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茶叶艺文形式包括诗词、曲赋、书画、楹联、金石篆刻、民间传说、工艺美术、歌舞、戏剧、小说、散文,乃至现、当代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等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有些是交叉和相关联的,如诗词与楹联,楹联与书法,绘画与诗词……楹联多由诗句组成,或直接截取一首或两首诗中的句子构成,而楹联多处于名胜古迹中的亭台楼阁,所以又离不开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 。书法与诗文也同样,古代的诗人多用毛笔书写,而不少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有一手好的书法,其诗文稿件就是一件书法作品,在书法家们的自觉创作中,也多喜欢写一些好的诗文,于是,以书法为载体,这些诗文得以流传下来,亦书亦文,两者合璧,已经绝难相分 。还有许多绘画作品是根据已有的诗歌来创作的,如《卢仝煮茶图》是根据唐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的内容而创作的 。有时,一件作品完成后,为了使画面的意蕴更
加深邃而耐人寻味,便在上面题上诗文,收“画龙点睛’’之效,如宋金时期冯璧的《东坡海南烹茗图诗》、元代袁桷的《煮茶图诗》等,画虽已绝迹而诗犹存,更增加了人们对绘画内容的兴趣,并能在欣赏中体会到一种“悬念的意味 。这些诗的创作都是缘画而生的 。应该说,诗文题跋对绘画作品的意境及欣赏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绘画作品对诗文的创作也有很大的激发力 。
茶叶艺文的形式是众多的,几乎遍及所有的艺术门类,但各种形式的作品数量是不平衡的 。根据现存的作品来分析,以抽象艺术为多,具象艺术为少;语言艺术为多,造型艺术为少 。这种作品形式和门类的不平衡与茶这一被表现对象的特性极有关系 。
茶叶的形象,从具象艺术和绘画等来考虑,就其外观而言,显得非常简单并缺乏出众的特征,如与其他树木生长于园中,在画面上简直难以表现出来,就茶树的芽叶来看,也缺少显著的特征,相似的树叶比比皆是 。如制成成茶,是散茶,虽可以呈现千姿百态,但由于变化太细微,而且多以群体的形象出现,因群体间的密度和同一性,又抵消了茶叶个体的特殊性 。于是,在画面上只能产生一堆绿油油的东西,欣赏者会感到不知所云;如果是饼茶,形状特殊性足明显了,如花瓣、方块、团饼、玉璧等等,但这样一来,茶叶的外形又与其他物品接近了距离,欣赏者极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会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将宋人《北苑贡茶录》中的插图抽取出来,并隐去图中的说明性文字,则很容易被认为是砖头或木块及玉石之类的什么东西 。
所以,就茶叶的外观看,要作为一种具象性的题材来表现的话,将是十分的不讨好 。因为对造型艺术来说,外表越简单,变化就越少,特征越是不明显,其神韵的表现难度也就越大 。
所以,虽然历史上有以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但绝少是直接画“茶叶的,而是采用转弯抹角的办法,画“茶事、画“茶具 。
因而在直接表现茶的色、香、味、形上,具象艺术有一定的局限眭,这种局限性,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或借助于语言艺术(如题跋)来得到完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