檟:秦汉综合性辞书《尔雅·释木》:“槚 , 苦荼” 。郭璞《尔雅注》认为 , 是常见的普通茶树 , “树小如栀子 。冬生叶 , 可煮作羹饮 。”战国时期《孟子》:“今有场师 , 舍其梧槚 , 养其樲棘 , 则为贱场师焉 。”槚 , 又是一种树名 , 如《说文解字》:“槚 , 楸也” , “楸 , 梓也”;北宋陆佃《埤雅》:“楸梧早晚 , 故楸谓之秋 。楸 , 美木也” , “梓为百木长 , 故呼梓为木王” 。
荈:三国时期张楫《杂字》:“荈 , 茗之别名也 。”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是以茶当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乌啄桔梗芫华 , 款冬贝母木蘖蒌 , 芩草芍药桂漏芦 , 蜚廉雚菌荈诧 , 白敛白芷菖蒲 , 芒消莞椒茱萸 。”晋代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讲述了以茶代酒的故事:“曜饮酒不过二升 , 皓初礼异 , 密赐荼荈以代酒 。”被苏东坡誉为“赋咏谁最先”的西晋杜育《荈赋》:“水则岷方之注 , 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 , 出自东隅;酌之以匏 , 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 , 沫成华浮 , 焕如积雪 , 曄若春敷 。”魏晋文学家左思的史上第一首茶诗《娇女诗》:“止为荼荈据 , 吹嘘对鼎立” 。晚唐诗人皮日休《茶坞》诗:“闲寻尧氏山 , 遂入深深坞 。种荈已成园 , 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 , 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 , 白花满烟雨 。”
蔎:《茶经·七之事》:“杨执戟(西汉曾任“执戟郎”杨雄的《方言》)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也有相似的描述:“《汉志》:‘葭萌 , 蜀郡名’ 。萌 , 音芒 。《方言》:‘蜀人谓之茶曰葭萌 , 盖以荼氏郡也’ 。
文章插图
形成阶段:代表字——茶、茗
大浪淘沙 , 茶的诸多称谓流传至今仅剩下茶、茗两个 。
南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 , 其字为‘荼’ 。如《春秋》书‘斋荼’ , 《汉书》书‘荼陵’之类 , 陆(德明)、颜(师古)诸人虽已转入‘茶’音 , 而未敢辄易字文也 。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 , 则遂易‘荼’为‘茶’ , 其字为艸、为入、为木 , 而谓‘荼’为芽秀 , 为苦菜 , 终无有命为‘荼’者矣 。”
清初顾炎武《唐韵正》(卷四):“荼 , 宅家切 , 古音涂 。按:‘荼荈’之‘荼’与‘荼苦’之‘荼’ , 本是一字 。古时未分麻韵 , ‘荼荈’字亦只读为‘徒’ 。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 , 而‘加’字音居何反 , 犹在歌戈韵 , 梁以后始有今字 。又妄减一画为‘茶’字 , 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清代郝懿竹《尔雅·义疏》的解释如出一辙:“诸书说茶处 , 其字仍作荼 , 至唐陆羽著《茶经》 , 始减一画作茶 。”
《康熙字典》:“世谓古之荼 , 即今之茶 , 不知茶有数种 , 唯茶 , 苦荼之荼 , 即今之茶 。”
茗字出现时间也较早 , 略迟于荼 。茗 , 古通萌 。《说文解字》:“萌 , 草木芽也 , 从草明声 。”“芽 , 萌也 , 从草牙声 。” , 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 。
《茶经·七之事》引已失传的北齐时期元晖业《后魏录》:“琅琊王肃仕南朝 , 好茗饮莼羹 。及还北地 , 又好羊肉酪浆 , 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战国末期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 , 食脱粟之饭 , 灸三戈五卯茗莱而已 。”三国张揖《广雅》记载了饼茶制法、泡茶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 , 叶老者饼成 , 以米膏出之 , 欲煮茗饮 , 先灸 , 令赤色 , 捣末置瓷器中 , 以汤浇覆之 , 用葱、姜、橘子芼之 , 其饮醒酒 , 令人不眠 。”《茶经·七之事》引《本草·木部》:“茗 , 苦茶 , 味甘苦 , 微寒 , 无毒 , 主瘘疮 , 利小便 , 去痰渴热 , 令人少睡 。秋采之苦 , 主下气消食 。”
推荐阅读
- 餐厅餐桌的风水注意事项
- 小龙虾的清理方法 龙虾的清理方法
- 喝正山小种好处
- 玻璃杯冲泡滇红茶的优点
- 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
- 最好的红茶产地,滇红茶制作工艺
- 春天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茶
- 关于红茶的这些事!
- 机智的党妹是哪儿人 机智的党妹学历
- 爱情|事实证明:男人难以拒绝的女人,都具备这些“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