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
文章插图
中国思维(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在哲学思辨和理论思维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大的目的和取向可以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来表现,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
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就是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注重整体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
整体思维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作用,探讨天人、自然与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天、地、人与我(心)的和谐统一,即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和中国传统医学中都非常突出 。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已经诞生 。《周易》的“推天使人明”和“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概念论证的基本依据之一 。其目的是揭示人类、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合理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时对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区分”);所以人要遵循天地之道 。“夫,成人,与天地,与日月,与四时,与鬼神,相合” 。这样,我们就可以“生而反对天道,而后天则放弃天道”(干一文言文)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无疑在这个命题的发展中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
东周以来,道家的列子、庄子和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不仅合理地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共存,同类”(列子傅说),“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齐物论) 。董仲舒在天人问题上做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天人合一与范畴相结合”(《春秋·范路·阴阳易》),即天人本一,所以“天人合一当和”(《春秋·范路·神查名家》) 。
到了宋代,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作为专有名词 。“儒者因真而诚,因真而诚,天人合一,学而成圣 。一日之始前无所剩者,所谓“我不遗,不流,惟不经者”在《易》(《郑梦甘说》)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孟感志篇》中提出了“人与物”的可贵思想,为符合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观念上的解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作为立论的理论基础,将这一整体思维理念具体化、实践化 。中医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的各种成分和元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而且“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论》),所以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地之道,日月之行 。
在临床治疗上,中医反对单纯的“治头痛、脚痛”,强调整体观、综合诊断、辨证施治,即《苏文阴杨颖象大论》所说的“治未病必从精” 。再者,中医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即人体-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世界观或世界观,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一种人生追求和一种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整体思维理念和思维方法,对于维护人类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辩证思维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切对立的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这些都是符合辩证法的重要思想 。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是中国人辩证思维的主流 。
中国古代的这种辩证思维,在东周以后的古籍记载中广泛可见,如道家、道教的老子,儒家的《周易》,军事家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医生的《黄帝内经》,中伦的《十二门论》,佛教的《大支杜伦》、《百伦》等 。贯穿各种学派和流派的阴阳学说,有融合中国古代辩证思想的倾向 。正如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所说,“万物必以阴阳[明]” 。
老子的辩证思想是复杂而系统的 。老子所说的“有无互利,有难互利,有短有长,有高有低,音声和谐,彼此一起”(《老子》第二章),“祸依幸,幸依不幸”(《老子》第五十八章),“反道之举,弱者可用”(《老子》第四十章) 。老子说的“一树相拥生于一点一滴,九层台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符合质的互变规律 。
推荐阅读
- 财报|油价暴涨 中国石化2021年营收2.74万亿 现金流创历史新高
- 中国沙发十大品牌最新排名介绍
- 国内十大地毯品牌是那些 中国十大地毯品牌排行榜
- 三种方法一学就会 足疗手法
- 穿衣搭配|500万人涌向体制内,上亿人灵活就业:中国年轻人就业两极分化
- 汽车|委员:中国车企缺芯少魂只会叫唤 真正采取行动的没有
-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结局却是一个比一个惨 古代十大美男子
- 上海海上华庭房价 中星海上华庭
- 中国床垫品牌排行榜2020 中国床垫品牌前十名
- 中国书法大赛网 中国楷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