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中 失温多可怕( 二 )


失温到底多可怕?5月23日 , 采访人员采访了国际野外医学协会(WMAI)导师 , 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导师王铁军 。
“只有活着才能完赛!”
王铁军表示 , 在这类活动中 , 出现这么多因低体温症遇难的情况很少见 , 这也提醒活动主办方和参赛选手都应该有充分的风险意识 , 最好能提前掌握当地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 王铁军说 , 作为参赛选手 , 最好能带上足够保暖的衣服 。 “虽然越野赛是比较艰苦的比赛 , 可能每多一点重量都会影响比赛成绩 , 但是跟生命相比这些其实也不重要了 , 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完赛!”
比赛中 , 一旦参赛选手发现自己身体出现了不受控制的颤抖 , 这就是低体温症的危险信号 , 需要立刻终止比赛紧急下撤 , 越早撤离越好 。
据公开报道 , 参赛选手们遇险的20公里至31公里赛段 , 位于第二打卡点(24公里)和第三打卡点(32.5公里)附近 。 两个打卡点间相隔8公里 , 全部是爬坡路段 , 很多地方非常陡峭 。 原本此段赛道的难度就很大 , 遇到了大风、降雨的恶劣天气 , 选手们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
王铁军指出 , 低体温是因为人体损失的热量超过了产生的热量 。 及时补充能量 , 可以通过及时补水进食来实现 , 例如可以多准备一些含糖饮品或者食物 。 除了携带防风保暖衣物以外 , 还要从热量的4种传播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蒸发)上考虑 , 如何阻断热量丢失 , 例如准备防风保暖的衣物、保持身体干燥、使用急救毯等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据公开报道 , 由于极端天气出现 , 山地风太大 , 参赛选手们携带的保温毯都被吹烂 。
失温症常常出现在这些运动中
谈及能量补充 , 王铁军介绍说 , 对于这种超长的越野比赛 , 沿途都会设置若干补给点(简称CP点) , 为参赛选手提供饮食来补充能量 , 但是补给点具体设置几个 , 间隔多少设置一个 , 不同赛段疏密程度如何 , 这些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比如说比较艰难的赛段 , 是不是应该多设置一些补给点?一个5公里的艰难赛段 , 可能消耗的能量比后面20公里还要多 。 如果由城市马拉松变成越野马拉松 , 那参赛选手的体能消耗还要更多 。 当然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 ”
王铁军指出 , 补给点的设置情况与当地救援保障人员的数量装备息息相关 , 一般赛事主办方会在比赛开始前 , 沿着赛道走一遍甚至几遍 , 来评估和决定补给点的设置情况 。 “一般来看 , 补给点设置肯定是越多越好 。 但矛盾的地方在于 , 补给点设置得越多 , 投入的成本和工作量可能会让主办方难以承受 。 ”
“失温”是这次比赛事故中被反复提及的词语 。 王铁军表示 , 失温症与周围环境温度息息相关 , 往往会出现在滑雪、野外游泳、皮划艇、铁人三项等运动中 。 “在这类活动(马拉松和越野)中 , 出现这么多低体温症的情况很少见 , 遇到较多的是中暑 , 这可能让大家忽视了对低温的防护 。 所以这次事故也是警钟 , 提醒各个活动主办方和参赛选手 , 在组织和参加这类活动的时候 , 除了要注意热的因素(防止中暑)以外 , 还需要密切注意冷的因素(防止低体温症) 。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严雨程
业内声音
1.预防大于救援 , 多带件衣服没有错
罗静(此次赛事参赛者 , 曾登顶包括珠峰等十余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
“我习惯按照登山的装备来准备 , 所以出发前多带了一件防风、防雨的外套 , 还有一条裤子 。 很多选手为了减轻负重都没有带多余的装备 。 虽然比赛区域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极端天气 , 甚至以往都以防晒为主要任务 , 但是户外天气多变永远超出你想象 。 ”
王旭东(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执委):
“山岳地带通常会有小气候 , 夏季更容易形成雨、雾 , 冬季更容易形成风、雪、低温等 , 所以除了了解距离、地形、海拔等比较确定的与比赛难度相关的信息 , 更要了解比赛期间的气候特点 。 所以 , 无论比赛出发时天气如何 , 至少携带一件备用的具有一定防风防雨作用的轻量化户外服装 。 保温毯虽然有不错的保温作用 , 但因为包裹性不好 , 在大风中很难保护身体甚至直接损坏 。 另外要带一些高热量的食品 。 ”
2.失温后应迅速复温
阿旺罗布(西藏雅拉香波探险服务有限公司队医 , 多年为珠峰登山队提供医疗保障):
补充热量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找到避风场所 , 或扎营保存体力;饮用葡萄糖水溶液、热水 , 食用含糖的稀食;若衣服已被浸湿 , 换干的衣服;多加外衣 , 或躺入睡袋;在睡袋中与一个健康人相拥 , 或在其中放置热水袋;烤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