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代名医世家 家学为何难以为继?


七代名医世家 家学为何难以为继?
文章插图
北魏娄睿墓壁画《出行图》
踟蹰下山妇,共申别离久。为问织缣人,何必长相守。
这首题为《下山遇故夫》的诗被收入《全唐诗》,署名徐之才,注为“世次爵里无考”之人。其实,徐之才是南北朝名医,在《北史》中有传,曾被北齐后主高纬封为西阳郡王,世称徐王。
徐家七代以医鸣世,徐王是集大成者。有学者认为,“十剂说”便是他的原创。“十剂”是方剂分类法之一,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中医方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这样一位有巨大贡献的专才,后代学者竟“无考”,尤为可惜的是,徐王的医学著作全部亡佚,反而是他未必擅长的诗被留了下来。到徐王的孙子一代,徐家不再以医鸣世,七代家学至此而绝,体现出古代技术世家“以技以事上”的困境。

七代名医世家 家学为何难以为继?
文章插图
徐之才墓志铭
修道世家转为行医世家
据学者杨其霖的《东海徐氏医学世家研究》(本文以下多处参考该论文,不再一一标出)钩沉,徐家本东莞郡姑幕县(今属山东省安丘市)人,后徙丹阳(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仍以原籍称,即“东海徐氏”(东海郡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与姑幕县无关,东海或是东莞之误)。
徐氏第一代是徐熙,西晋时曾任濮阳太守,“好黄老,隐于秦望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芦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徐)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
此说近妄,但当时有“援道入医”之风,许多名医本是道士。陈寅恪指出,南北朝时道教世家有两大特点:其一,原籍滨海,姑幕县即如此;其二,取名不论行辈,多用之、道等字,恰好徐家后代中有徐道度、徐之才、徐之范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气候突变期,整体气温下降约2.5℃—3℃,比今天低1.5℃左右,黄初六年(225年)八月,曹丕率水军从淮河入长江,竟“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这是史籍上首次出现淮河冰封的记载。相比于气温下降,干旱的影响更甚,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崩溃,游牧者大量进入中原,人口大流动引发疫病流行,当时不仅有“援道入医”,佛家、儒家、玄学都纷纷入医。
魏晋贵族好服食,而常用的“五石散”有毒,需专业医生“发散”,这类医生一要医术精,二要有家世。徐家曾经当官,转去修道,再“援道入医”,最受贵族欢迎。
两代入仕但并非高官
徐家第二代是徐熙的儿子徐秋夫,据说他“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擅针灸。
东汉时,医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黄帝学派与扁鹊学派相对应。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意思是,经脉理论、方剂出自扁鹊学派。可见徐秋夫所受家学,依然来自《扁鹊镜经》。传说曾有鬼患病,请徐秋夫针灸治疗。
徐熙、徐秋夫两代均入仕,但都非大官,这与南北朝初期巫风重振有关。
早期中原文明亦尚巫。殷商时,贵族教育以“敬事鬼神”和“孝祖”为主,巫觋地位极高;周代则重礼乐,巫被分为“巫、祝、卜、史”,走向专业分工;春秋战国时,大量官巫转向民间;汉武帝独尊儒术,国家祭奠多被儒生接管,官巫日渐减少,多转为民巫;东汉时,民巫搅动地方,特别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影响巨大,从曹魏起,官方开始严禁民巫。
南北朝时,游牧政权开始统治中原北方,特别是北魏的鲜卑人,尚未将巫术信仰纳入到理性管理的序列中,致巫觋对最高决策影响甚大。
404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误信萨满巫师“有暴祸,唯诛清河万民,乃可以免”,竟真的屠戮了清河一郡,甚至“常手自杀人,欲令其数满万”。409年,占卜者又说“有逆臣伏尸流血”,拓跋珪大杀公卿。拓跋珪办祭天大典,也全用女巫,南朝政权对此极为反感,刻意将巫师、术士、医人排斥在政治圈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