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故事还没完呢!哪有这么简单。这是外廷的变动,内廷还没写呢!在文官集团的操作下,文官集团讨厌的太监全被他们赶走了。最后主宰弘治朝内廷的是大太监怀恩,巧了,这个怀恩跟文官集团是一伙的。恐怖吧!文官集团既控制住了外廷,又控制住了内廷,说句难听的,此时的朱佑樘倒更像是个摆设。题外话一句,怀恩是好太监,是正八经的好太监,怀恩跟文官集团合作也是为大明好。控制住了外廷和内廷,大明的朝堂上几乎全是文官集团的人,都是自己人,那办事效率自然快。弘治中兴被吹捧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弘治朝处理国事的效率。呵呵!满朝几乎全都是文官集团的人,如果这办事效率还低效,那才是最大的不正常。在以前,要制定一个新政策,群臣要墨迹老半天,要仔细研究新政策的利弊得失。在弘治朝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内阁和司礼监全都是文官集团的人,要制定什么新政策,直接办就完了,还商量个毛线啊!
文章插图
在以前,新政策颁布后,地方高官能不能认真执行还是个问号!在弘治朝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地方上的高官也几乎都是文官集团的人,北京的文书前脚到,地方后脚就执行。后人都夸弘治中兴的办事效率,说句良心话,这实属正常。勋戚贵族,权豪势要兼并土地,奏讨盐引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户部的税收,说白了就是影响了文官集团的GDP,影响了文官集团的政绩。文官集团要抵制,朱佑樘照做。文官集团又把勋戚贵族,权豪势要给收拾了一顿。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大明收回了大量土地;给勋戚贵族,权豪势要的盐引也由大明自己卖了,大明的财政一度增长了。经济的增长也是弘治中兴的一大重要依据。怎么说呢!朱见深从来没在勋戚贵族,权豪势要的身上捞过油水,弘治朝的文官集团也算找了个生财之道。按理说这应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体现在账本上却远没有那么夸张。部分土地被文官集团自己给偷摸侵占了,一部分盐引被文官集团自己人给偷摸营销出去了。文官集团一度斗倒了勋戚贵族,权豪势要,但文官集团自己却在最后成为了新的勋戚贵族,权豪势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碍于时代的局限性,文官集团断了勋戚贵族,权豪势要的财路,他们没钱自然要向朝廷要。兜兜转转了一圈,问题又绕回来了。所以说这生财之道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按照老百姓话来说就是不解渴。那弘治中兴为什么要描写财政增长这一段。我已经说过了,朱见深时期大明财政收入没有这笔钱,这是一个从零到一的突破,从零到一往往容易被人铭记。从一到二则没有那么多的新鲜感了。这就跟IG为LPL拿到第一个世界赛冠军是一个道理。FPX也是S赛世界冠军,但FPX的热度就是比不过IG!因为IG是从零到一,FPX则是从一到二。有突破的那个人永远都会被人所铭记。弘治中心还有一大重要依据,那就是朱佑樘在文官集团的“建议”下开始停止兴建寺塔,庵观等工程。这里面的政治意义是什么?看似是停止宠信僧道,停止大兴斋醮。但实际上则是夺回被侵占的军地。在成化朝,大量的军地因兴建寺塔,庵观等工程而被侵占。这又是一个从零到一的突破。朱佑樘还注意保护言官的权利。这看似是朱佑樘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则是文官集团保留了炮轰政事的资本。言官嘛!就是要跟皇上说一些关于国事的“真心话”。听了,你就是好皇上;不听,你就是昏君。弘治朝的言官成了衡量朱佑樘的一个标尺,朱佑樘也因此活的战战兢兢的,也处处被文官集团牵着鼻子走。最有意思的是在处理传奉官这一点上,朱佑樘可能跟他老子一样喜于享受,又或是他摸透了自己老子弄传奉官的套路,所以朱佑樘并没有彻底的废除传奉官这一弊政。传奉官在弘治中后期又死灰复燃。所以说弘治中兴政治清明也不是完全准确的,至少传奉官制度文官集团就没有完全废除掉。弘治中兴还有一大重要依据,那就是弘治朝没有能拿的出手的大太监。弘治朝的李广跟魏忠贤、刘瑾、汪直等大太监相比,李广就是个弟中弟,甚至连个弟弟都算不上。来个中肯的评价吧!弘治朝是大明比较平稳的一个时期,各方面都不错,但绝对没有史书所渲染的那么夸张。明人把朱佑樘跟汉文、宋仁二帝相比较就有点过于夸张了。一个真正的盛世应该是极为辉煌,犹如天上的烈日一般耀眼。一个真正的盛世应该是一扫颓势,彻底扭转一个王朝的气运。弘治中兴则距离真正的盛世有很大的差距。严格意义来说弘治朝没有向前大踏步的发展,它更多的则是在文官集团的操纵下进行基础上的自我纠正,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操作。弘治朝那些从零到一的突破,说实在的更像是对朱见深的一种否定。套路不新鲜,很多人都玩过,只不过文官集团在弘治朝势大,所以他们能玩成功。这种感觉有点像我有一个门头房,我一直对外出租,突然有一天有人对我说“你别租了,你自己干点什么多好啊”。以前往外租一年能收租金10万,自己干后,一年能多赚5万。看似赚了,但无形之中付出的东西是难以估量的。朱见深是往外租的那个人,朱佑樘则是自己干买卖的那个人。朱见深也可以从零到一,但朱见深没有这么做,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帝王心思最难猜。弘治朝玩的那些套路,成化朝也有人提出过,所以有些人千万别抬杠说朱见深没想到。弘治朝没有玩出新花样,它的操作属于常规操作,但你架不住刻意的宣传。文官的笔轻轻一动,弘治朝大部分人都在史册上捞到了一个好名声。还是那句话,弘治中不中兴,文官集团并不太在意,毕竟什么事物都是可以刻意包装的。文官集团真正要的是与皇帝共治天下的那种快感以及文人们最在意的青史留名。
推荐阅读
- 深度阅读,慧眼识金,找到宝藏
- 历史中的当涂才子,个个大神级的学霸,你怎能不知?
- 语法解析:~から見ると/~かわりに
- 《马超字孟起》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 李白:传统道德的反叛者,解析李白为何任侠,第4个原因让人心疼
- 那些有思想和情感深度的小说
- 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
- 楚汉|解析东汉战争:江北大乱局!江东政局不稳,益州复起叛乱
- 看 透 ( 深度好文 )
- 大型纪录片《故宫文物南迁》开机,深度呈现中华文脉延续播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