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历史悠久,这里不仅有冰天雪地,而且文化底蕴浓厚,不过千百年的历史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因此,博物馆里古老的精美文物,反倒不如被遗弃在犄角旮旯里的“废物”更常见,更能触动我们的内心。那究竟都有哪些令人念念不忘的东西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一一揭秘。
第一种:火盆。
火盆顾名思义就是烧火的盆,或许在其他地区也有,不过绝对没有东北人民的用处多。火盆除了在冬天生火取暖之外,还可以用来烤红薯,煨热水和晾衣服等。最重要的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新娘过门之前还必须要跨一次火盆,寓意着兴旺蓬勃。
第二种:老鼠夹。
以前东北的农村地区,环境不好常发生鼠患。因此,很多人家里都必备老鼠夹,将其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一旦老鼠从上面走过时触发机关,就会立马被夹住。如今,农村地区环境日益改善,鼠患被治理之后,老鼠夹也就被淘汰了。
【这些东北老物件名字少见,有秧马,有砘子,有袜撑子,您认识几样】第三种:牛嘴笼。
在四五十年前的农村,赶牛或许是每个小孩都要学的技能,而在赶牛的时候为了防止牛吃家田里的庄稼,就要给牛戴个“口罩”,也就是这样的牛嘴笼。另外,给牛戴牛嘴龙要从小开始,如果等长大了再戴,它就会很不习惯,而且还会挣扎。
第四种:磨刀石。
如今的农村,很少再有“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情景了,倒不是当地的老百姓不热情了,而是现在的刀具都不需要磨了。因此,磨刀石也就慢慢地消失了,或者早已被人当成了垫脚石。可怜的磨刀石啊,什么都没做错,但还是被无情地抛弃了。
第五种:烟盒。
此烟盒非彼烟盒,现在的烟盒相比,它除了制造材料不同外,其中所装的烟也不同。在以前东北农村,最流行的是旱烟,因此就需要这样的木质烟盒来装烟丝,不仅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而且也便于存放和出门携带。
第六种:扁担。
扁担在很多地方都有,虽然不稀奇,但感情却很深厚。一根小小的扁担,担起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家庭的希望。还记得小时候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被父亲的用扁担挑着去赶集,可惜如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扁担也难有用武之地了。
第七种:袜撑子。
如果小编不说,您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在东北地区还有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袜撑子。以前,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几乎家家都有袜撑子,而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用来缝补袜子,将烂袜子套在上面撑开,以便于缝补。
第八种:舂米机。
舂米机算是个古老的农具,在机械化设备还没普及的年代,人们给稻谷脱壳用的就是舂米机。首先,在石头上凿个坑,再将稻谷放进去,然后架设一个木架和木杵,人在另一头来回的踩踏,使木杵和稻谷反复摩擦,最后达到去壳的目的。
第九种:弹花机。
棉被我们都很熟悉,但您不一定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其实,每一床棉被的背后,都有一段弹棉花的工序流程,即将棉花打散后,利用其密集的纤维连接在一起。而弹棉花所用到的主要工具,就是图片所示这样的弹花机,虽然现在的棉被已经机械化生产,但其中的核心部件,就和眼前弹花机的原理是一样的。
第十种:秧马。
您千万别说它是凳子,因为它是一件比凳子作用还大的农具——秧马。东北是水稻产区,在以前的农村地区,人们下稻田里面拔秧坐的就是秧马,如果没有它的话,那一整天弯腰拔秧,到最后腰都直不起来。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秧马也沦为了凳子的替代品。
第十一种:砘子。
最后这件稀有的“宝贝”,估计十个读者有九个半都没见过。或许您看它有“轮子”,会以为是什么车。其实不然,它叫做砘子,用于播种小麦时将田里的田垄,或者田沟碾压紧实,以便于农田排水。要用它的时候,一般用牛拉着走,如果谁力气大,当然也可以自己拉。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日子也在一天天地变好。在生活之余,如果感到枯燥乏味了,也不妨再去看看犄角旮旯里的老物件,或许在勾起回忆的同时,还能带来一种别样的体验,甚至是给生活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推荐阅读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这些会画画的导演都是视觉掌控大师
- 雷雨季,拍出雨的静美和诗意,这些方法要记好!
- 《红楼梦》当中的这些细节,可以明显看出,宝玉对黛玉爱得有多深
- “别说这些设计没用”——你可能是不了解它
- 固原这些地方入选宁夏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 李三瘦、张三影、贺三愁,王三绿,这些诗人外号你知道吗
- 60、70、80年代的老物件,件件都有故事
- 如果孙悟空少了这些东西,面对妖怪可就懵了,最后一样有用却难得
- 看看古代都有哪些黑科技,这些古人的智慧结晶,今人也未必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