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评介】
作者:陈支平 (厦门大学国学院教授)
【明代社会生活史的全景式呈现】对近40年来我国历史学界兴起的“生活史”研究,学界一般大体将其归属于社会经济史门类中,或更加规范的说法是专门史(经济史)门类中。当前大多数“生活史”研究著作比较偏重“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过于偏重“社会经济史”的“生活史”研究,难以展现“生活史”的全部内涵。所谓“生活”,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诸如“油盐酱醋”“果腹蔽体”一类的具体生存生活物资的日常运作轨迹,但亦可进而拓展至“生活方式”的丰富内涵。这样可以大大开阔“生活史”研究的考察视野,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范畴中去探讨和思考。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社会生活”是由多层次、多方面、多群体的丰富内涵交互形成的,社会生活史的表现形式更是丰富多彩的。陈宝良教授的《狂欢时代:生活在明朝》(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版)是一部从社会各阶层“生活方式”的广阔内涵来考察明代“生活史”的著作。
文章插图
《狂欢时代:生活在明朝》包括政治、文化、社会三编,运用大量史料重新诠释了明代物质和精神生活史丰富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作者将其定义为“狂欢时代”,点明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礼教松弛之后个人自由意志得以充分发挥的时代特征。全书既有对明代社会生活史的宏观考察,又着重刻画了明代社会生活“新奇博变”的诸多现象;既有政治生态和制度变迁等政治生活,又有士大夫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陈宝良就开始了以动态变迁的视野探究明代历史的文化历程。90年代,陈宝良研究的重心从文化领域转向城市生活,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趋势日盛,城市生活日趋活跃,以礼教秩序为中心的文化传统逐渐风雨飘摇,故称之为“飘摇的传统”。从陈宝良对明代历史的研究历程中,不难看出他对时代变迁以及明代社会各阶层“生活方式”变化的密切关注与思考。因此,随着对明史研究的日益深入,如何重新认识明朝所处的时代已成为陈宝良思索的重要课题。他以翔实的文献资料论述了“明代政治生态与制度的变迁”“礼崩乐坏与文化活力”“社会失范与生活转向”等一系列明代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展现出来的重要特征。从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陈宝良意识到,明朝是一个逐新求精的时代,民众对新奇世俗生活的追求花样百出,士人对内在心性修养的修炼更加细腻。尽管表现为奢靡风气扩散泛滥,但这种对传统的叛逆总体上是与世界性的近代化历程桴鼓相应的。
对作者所描述的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方式的这种异动,可以理解为明清之际社会变迁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近代化历程的某种迹象。作者同时指出,这种社会生活异动的各种影响如导致士商相混、僧俗相混等现象出现,进而对士、农、工、商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文人好武,却多纸上谈兵;武将习文,亦非本色当行。作者认为,对内忧外患的晚明来说,这种文恬武嬉绝非幸事。
饶有意味的是,陈宝良在全书的末尾以“梦回明朝“作为结束语。他写道:明亡,明清易代,对从明朝过来的人而言,这一朝代鼎革犹如天崩地陷。生活在清初的旧朝遗臣子民,难免会产生一些感伤情绪,对旧朝多了几分留恋之情,“梦忆”“梦寻”明朝,有时甚至“梦回”明朝。在经历了“天崩地陷”一幕之后,士大夫开始从制度的层面,诸如君权、相权、法制、田制、赋税、军制乃至学校制度等方面,对明代制度的弊端进行较为理性的反思。我们可以从这部著作里看到明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历史学者应当认真观察与充分研究的重要课题。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圣人,生而不凡,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后人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明代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 【睢州历史】明代名臣李孟旸
- 这个明代建筑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才子,堪称东方梵高
- 珠海挖出千斤重明代大炮 炮身铭文闹乌龙,疑半年未知崇祯帝死讯
- 明代才子唐伯虎最销魂的一首《一剪梅》,结尾流传千古,深入人心
- 斗门挖出一枚明代大炮
- 明代最有权势的锦衣卫首领陆炳,为何能得到善终并保全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