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筑就大产业

有人说 , 在中国 , 有沙县人的地方 , 就有沙县小吃 。
热腾腾的扁肉配上香味儿十足的拌面 , 十多元钱就能填饱肚子 , 物美价廉的沙县小吃是不少人心中的“国民美食” 。
2000年8月8日 ,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沙县夏茂镇座谈时强调 , “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 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 ,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
“如今 , 沙县小吃在全国门店已经超过8.8万家 , 年营业额超500亿 。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介绍说 。
扁肉是“水泥” , 拌面是“钢筋” ,沙县小吃逐渐筑就了大产业 。
沙县小吃筑就大产业文章插图
沙县小吃筑就大产业文章插图
沙县位于福建三明市 , 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 , 素有“金沙县”之称 。
上世纪90年代初 , 沙县俞邦村老支书俞广清作为致富带头人 , 在福州开了一家沙县小吃 。 “最开始 , 沙县小吃的种类很少 , 扁肉和拌面等几样 , 我们的经营思路是让食客‘一元进店、两元吃饱’ 。 ”
食客们吃得饱 , 花得少 , 好吃不贵的沙县小吃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
“只要肯做工 , 一天下来的收入能达到三四百元 。 ”俞广清和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尝到了小吃食带来的大甜头 。
最初 , 沙县人只把开店当作维持生计的手段 。 大家没想到的是 , 开小吃竟然被当成了“大事儿”来发展 。
沙县小吃筑就大产业文章插图
▲近年来 , 俞邦村依托传统小吃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到沙县调研小吃发展 。
“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 , 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 , 薄利多销 , 闯出一条路子 。 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 , 加强研究和培训 , 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 ”1999年3月4日 , 习近平与村民代表、专业户座谈时指出 。
不久后 , 沙县成立了有编制、有经费的小吃产业发展中心 , 主要负责对沙县小吃业进行培训、研发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 。
“一个县能为一个产业成立事业单位 ,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很有独创性的 。 ”张鑫说 , 发展中心开启了推动沙县小吃常态化、有序化发展 。
沙县小吃筑就大产业文章插图
沙县小吃筑就大产业文章插图
▲三明沙县小吃培训中心 , 学员们正在学习制作葱肉饼 。
2005年 , 沙县人罗光灿乘绿皮火车坐了二十五个小时 , 从福建来到北京 , 加入了在首都开小吃店的大军 。
对北京环境不算熟悉的罗光灿 , 对北京的市场却不陌生 。 “总书记在当时提出的‘加强研究和培训’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 ”
在小吃“大军”北上之前 ,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为罗光灿和小吃业主们提供了细致的开店“教程” 。
“不要着急开店 , 去菜市场、街边巷尾 , 把当地的小吃先吃一遍 。 ”张鑫说 , 了解当地口味是为小吃业主培训上的第一课 。 “沙县小吃的消费群体是普通的老百姓 , 当地人接受的东西就是沙县小吃要做的东西 。 ”
随着在全国不断发展 , 沙县小吃总结南北方口味 , 推出了如今最受食客欢迎的“四大金刚”:北方人喜爱的蒸饺、南方人钟意的炖罐、最具沙县特色的扁肉、滋味儿十足的拌面 。
沙县小吃筑就大产业文章插图
▲福建三明沙县小吃产业园生产车间 , 一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检验柳叶蒸饺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