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最能体现出他在“立德”方面的成就。
当时南京从夏天到秋天一直没有下雨,求雨也没有效果,刘伯温借机指出了三条弊政:
一是阵亡将士的妻子数万人都被迫住在“寡妇营”,不许外出;
二是为营建工程的工人死亡,尸体暴露不收;
三是敌方头目既然已经归诚投降,就不适宜充军。
古人认为天象由人事决定,刘伯温借求雨的机会进谏,使朱元璋只好同意其请,可过了十来天仍未降雨,朱元璋立即作出了“刘基还乡为民”的处罚。
但刘伯温被免职仅三个月,朱元璋又想起了他,令他火速从家乡赴南京,恢复了其官职。而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他在得到封爵之后,再一次被赐归。
那么,以思维缜密著称的刘基为什么还要出“言”呢?
那就是《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所说的“公以天下苍生休戚为忧喜者”, 刘基毕竟是“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之人,又亲历元亡明兴的过程,深知小祸会变大灾。
地方治安失控,盗匪不除,叛逆不治,最终可能会导致政权的灭亡和黎民百姓因战乱而遭殃。
所以,当刘基知道谈洋那块自元以来就是盐盗聚集地,入明后仍“久之不靖”时,那种为天下安危民生利益,求大明江山永固的责任感促使他不顾明哲保身、不惹是非的处世原则,毅然奏请朝廷在谈洋设立巡检司。
但这两谏之隙已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当祸端一出,刘基为求自保,不需要顾及其它的因素,刘基的足智多谋、过人胆识就得到充分体现。
刘基赴京谢罪,就居留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生活,而且还不为自己作任何的辩解。
因为处置得当,以滥杀功臣著称的朱元璋最终还是放过了刘基,在刘基病重之时,朱元璋还特作《御赐归老青田诏书》,遣使护送刘基还乡。
虽然,刘基遭受不白之冤、俸禄被夺、困居京城,但最终能身老故乡,这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朱元璋在《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也不忘对刘基”受冤“后的理性做法表示充分的肯定:“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
为此,相比被满门抄斩的其他功勋,刘基又是比较幸运的。
03
朱元璋是历史上最独裁的皇帝,他的登临天下是为了自己家天下万世一统。
天下稳固后,朱元璋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
为了使朱家的天下传之久远,他要铲除一切可能威胁皇朝的势力,他不能放过一个个一同打江山的元勋宿将。
刘基当然深知朱元璋的秉性,从他第一次被斥退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伴君如伴虎”的险恶处境。
如果说第一次被贬,刘伯温由于功名之心未灭还满怀惆怅,那么他后来的被放归,则更像是一种自我放逐。
这不仅因为明初同僚的倾轧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已到白热化的程度,更因为他对“圣意难测”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在雄主手下讨生活充满了忧惧,深知只有韬光养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洪武四年刘基退休回家后隐居山中,竭力洗尽铅华饮酒弈棋,表现得像一个不识字的老农,口不言功,也不和地方官吏来往,他已做好了从此不问外事,不惹是非,安享晚年的准备。
《明史》上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他的谨慎:“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
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史载,当时青田县令微服来访,刘基也就”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可见其想安生过隐居日子的决心之大。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虽然风萧瑟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荆轲刺秦式的舍生取义是士大夫所推崇的。
但在死神降临之前,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人生哲学,这一点连诸葛亮也不例外。
在北伐五丈原病入膏肓之时,尚且点亮油灯祈求上苍保佑生命。
但善于占卜的刘伯温却无法做到,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那双天眼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推荐阅读
- 千古奇人王阳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随便想像的
- 商纣|直钩无饵钓到了大鱼 他为何创造垂钓史上这般亘古奇闻
- 专家学者要废除汉字,他写出2篇千古奇文反驳,全文仅有一个读音
- 千古奇诗!只28字,场景对话心理活动全都有,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 中国千古奇诗:正着读是丈夫思念妻子,倒着读是妻子思念丈夫
- 历史上2位“同名同姓”的战将,同年被同一人所杀,“千古奇谈”!
- 辛弃疾的炫技之作,十句话十个典故,均出自四书五经,千古奇词!
- 诗词歌赋|辛弃疾的炫技之作,十句话十个典故,均出自四书五经,千古奇词!
- 明朝|袁崇焕之死真是千古奇冤?
- 楚汉|三分钟带你了解神机妙算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