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算|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何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孔子害的!


 奇算|千古奇算刘伯温为何学不了张良,功成身退?都是孔子害的!
文章插图
文:赵进斌(读史专栏作者)
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下,中国人特别崇拜智慧人物。
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伯温。
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
传说中,他们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能呼风唤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 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对于刘伯温,也可以这句话来形容。刘伯温辅佐明朝皇帝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
他的军事造诣极深。明朝的建立与后来的兴盛,风云国师刘伯温的竭诚之治不可或缺。
他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
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
自他死后,民间广泛流传预言之作《烧饼歌》就被传为是他所写。
01
公元1311年(元至大四年)夏历六月十五日这天,在浙南青田武阳村一间茅房里,刘基呱呱降临人间,这位中国最伟大预言家的降生,注定要为中国智谋文化典章里,增添熠熠闪光的亮点。
刘基祖上是一个中国农村传统的书香门第。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天赋极高。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辄诵,长大学识出众,为时人所推崇,被誉为“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
除“善经学、工属文”之外,还旁通九流六艺、天官阴符家言。
十七岁曾经随从石门郑复初先生学习理学,得闻濂洛心法。由于他广泛涉猎、勤勉阅读和实地考察,故又精通天文和兵书。
他的老师曾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
所谓象纬之学,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来预测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学问。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学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辅之于缜密的思维和明晰的判断,其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这就更给这门学问披上了奇异的面纱。
《明史·刘基传》的这两点记载非常重要,因为它基本勾画出了刘伯温的两条人生轨迹:
一个是深受传统儒家教育,作为“儒者”的刘伯温;
一个是摇鹅毛扇,作为“谋臣”的刘伯温。
两者不可偏废。
但可惜经过野史和民间的渲染,也许还包括刘伯温后人有意无意的“改造”,作为“谋臣”的刘伯温压倒了作为“儒者”的刘伯温。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后果,归根到底还是中国存在智谋文化浑厚土壤底蕴所致。
但刘基的崭露头角注定又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的一个典型诠释。他的前半生的经历是坎坷崎岖,虽然中进士后做过小官,为官正直清廉。
曾反对元末农民起义,效忠于元朝,但却未受元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一再遭受排斥与打击。
元末的社会黑暗和腐败统治终令他心生不满,曾多次弃官归田。
受到反元义军席卷全国的浩大声势所影响,他终于觉醒与元朝廷彻底决裂,毅然加入灭元大军朱元璋的队伍。
此时他已经五十岁了。
五十而知天命。
当刘伯温决定以知天命之年也被朱元璋像刘备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那样,辅佐朱无璋打天下之时,能预言、善洞察前后事的他不知对自己这样出仕曾作何感想?
当他决意辅佐这位“明君”时,就已注定自已不得不吞下“谋算”半生的那坛鸩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