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中央罕见点赞“状元实业家”, 有何深意?| 文化纵横( 二 )


张謇所从事的“社会企业”事业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
首先 , 大生公司的发展基础 , 是与农户家庭经济理性的自觉结合 。 众所周知大生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 , 这种经营模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纱厂与小农家织直接合作;二是把土地整理之后租给棉农作为垦殖基地 。 这种模式就把农业领域中的原料生产和纺织工业领域中的产业链经营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 。 其次 , 张謇在1895年筹办、1896年正式开始经营的大生集团 , 在其存在的三十年中 , 一直致力于对南通的地方做综合建设 。 张謇所追求的现代化并不是要把农民改造成市民 , 他是要以社会企业为基础 , 实现南通城市与南通人民的整体现代化 。
|温铁军:中央罕见点赞“状元实业家”, 有何深意?| 文化纵横
本文插图

大生纱厂
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 西方企业界也开始转型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 即追求社会企业 , 或者叫企业社会化 。 这意味着 , 企业不再只是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第一目标 , 而是要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 , 形成企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关系 。 现在我们如果考察各个大型跨国公司 , 就会发现现在基本没有哪一家大型跨国公司还像20世纪那样 , 或者是像我们现在照搬的经济学教科书所提出的那样 , 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 可持续发展正代之成为发展目标 。
某种意义上 , 20世纪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可以说是“粗放的数量型发展” , 其所对应的理论体系就是粗放的发展主义理论 。 这种粗放的发展主义 , 在霸权国家粗放发展的主导下 , 导致全球危机不断发作 。 今天这个世界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 对社会企业的强调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 而张謇在19世纪末抱着“实业救国”目标创办民营企业 , 一开始办的就是社会企业 , 一开始追求的就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的可持续发展 。
▍社会企业家张謇的起承转合
张謇的社会企业在南通的发展有一个“起承转合”的变化 。
先看“起” 。 张謇在南通的做法之所以是综合性的 , 首先是因为他的理想就是“余毕生抱定村落主义”——他不想消灭农村和农民而独成一己之事 。 他之所以能“起” , 主要是因为大生公司初期利润高达25% , 最高能够超过50% 。 当时他面对的主要压力是官方股本在大生公司的启动资本中所占比例较高 , 必须足额支付利润 。 但大生公司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快完成 。 他为什么可以做到?
分析张謇的经济实践 , 我们可以归纳出两条经济学理念:一是全产业链节约成本:他做到了全产业链在地化 , 节约了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二是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他通过把农、工、商、金融多种经济门类组合在一起 , 得以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 。 其中 , 工农融合、城乡结合的在地化模式非常重要 。
这种产业结构保证了大生公司的长期发展 。 农业没有独立出去 , 变成向工业提供剩余的受损部分;农户传统“男耕女织”的土布纺织业保留下来 , 张謇的纱厂则成为适合农户织布的中间平台 。 在大生 , 作为原材料的棉花是在自己的垦殖公司生产 , 纱线加工是在自己的工厂进行 , 后期的成布则是当地以户为单位的家庭纺织 。 大生在南通范围内完成产业链整合 , 这就极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 此外 , 其他诸如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 , 各种不同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 张謇都在南通当地整合 , 在南通创造了一个在地化的全产业链 。
这种产业经济模式能够内部化处置外部性风险 , 具有社会企业的制度优势 。 今天的社会企业 , 只要能够把所有经济门类装在一个体系内 , 几乎都立于不败之地 。 这种社会企业在地化发展模式 , 应该是张謇的企业能够经营三十年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 。
再看“承” 。 张謇的产业是在地化的 , 能够就地转化企业利润 , 优化本地一级市场 。 大生公司就地转化利润的实质是本地资源的资本化 , 其收入完全回到本地 , 形成在地资源资本化模式 , 这是中国企业家首创的社会企业经营经验 。 张謇也因此实现利润就地转化带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 他创办的教育、医疗、福利和公益事业 , 所有这些不外乎都是企业获得在地化综合性收益的表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