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资讯」零和博弈,平台如何良性循环?( 二 )


本文插图

在泛资讯阶段 , 用户信息接收方式和资讯内容生成方式均呈现去中心化特征 , 跨媒介传播成为常态 。 同时 , 用户对信息的诉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清单式被动阅读 , 而是逐渐趋于“兴趣”和“相关” 。
在泛资讯阶段 , 平台和用户两个层面 , 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
对内容平台而言:视频+直播+图文+动态成为了所有内容平台的选择 , 内容形态仅仅只是平台的产品组件 , 平台会根据自身优势、特色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
从用户诉求来看:对于资讯消费 , 用户的要求变成了信息摄取与内容消费兼具 , 从单纯的kill time变成学习、休闲、娱乐等同步展开 , 一方面需要智识的增长 , 另一方面也要身心放松;
用户接收到的信息是爆炸式的 , 他们对信息消费的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从以往的休息时间看电脑 , 到如今一切碎片化时间“玩手机” , 从关注大众关注到只看与自己相关的 , 从阅读量为其筛选该看什么到多维度的数据判断该看什么 。
这个大背景下 , 泛资讯内容产品爆发式增长 , 各类泛资讯产品内容有所交叉 , 但都力求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 , 探索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方式 。
体现在各个平台之上 , 我们又可以看到相应的措施:
****不断强调内容品质的升级 , 开始推出“真知派”“博士秋招专场”等专业创作者招募扶持计划 , 拓宽内容边界的同时 , 强调内容的深度;抖音、西瓜视频不断推出各类补贴争夺创作者 , 丰富知识类内容;
B站则在通过头部UP强化知识区和财经区对外形象 , 改变 B站二次元固有形象;百度APP则不断强调搜索的优势 。
对内容平台而言 , 泛资讯和娱乐内容一定供过于求 。 所以想在众多平台中被用户注意 , 平台往往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
一方面是帮用户筛选创作者 , 尤其是聚焦专业内容创作者 , 帮助这部分创作者持续成长 。
专业创作者或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 , 能在本职工作外还发挥专长在平台持续创作内容 , 与用户分享见解 。 或是曾经在内容生产机构工作 , 具备内容生产能力 。
****的选择是聚焦专业创作者 , 扶持他们生产深度、多元的优质内容 , 满足用户消费需求 。
比如大学讲师@三一博士 , 如今是头条百万粉丝的科学科普作者;本职是医生的@张之瀛大夫 , 在上班之余为头条用户做医学科普 , 坚持“专业、科学、大力辟谣”的内容原则 , 因为患者有需要 , 已经做了上万次科普;
还有一些小众领域比如考古 ,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的@考古君 , 总是带领大众去往他的考古现场;资深媒体人张彬则为大众解读时事 , 如今已经有265万粉丝 。
这样的创作者是一群认知盈余人群 , 在自己本职工作之余 , 发挥专长在平台持续创作内容 , 与用户分享见解 , 科普辟谣 。
【|「泛资讯」零和博弈,平台如何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是从追求用户增长 , 变成追求用户时长增长 , 想方设法提高用户粘性 。
泛资讯阶段到来 , 意味着吸引用户吸引力越来越难 , 对于泛资讯行业玩家来说 , 竞争早已转变为关注用户时长的增长 。 这种增长和过去通过“吸睛”的方式截然不同 , 而是需要专注内容质量 , 保持生产稳定 , 让用户愿意持续留在平台之上 。
02
平台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头部平台快速向多领域延伸布局 , 逐渐转变为集文字、图片、短视频、长视频等内容形式于一体的超级内容平台 。 流量平台与流量平台间对用户、时长的争夺会变成零和博弈 。
在零和博弈中 , 弱势方往往会出现粘性、时长持续下降的问题 , 进而引发广告投放质量下降 , 营收持续恶化的恶性循环 。
想要形成良性循环 , 往往需要构建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