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蓝云CEO刘启航:双循环释放链接“管道”机会,云上基建需要更多专业服务

2020年以来 , 伴随着疫情蔓延及新基建政策的出台 ,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业务上云的重要性 。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云化、智能化等方面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 。
据赛迪数据表明 , 2019-2021年 , 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保持3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21年 , 市场规模将达到2828.1亿元 , 增长率达35.4% 。 未来伴随着34万亿政策性产业引导基金投入 , 将会有越来越多企业上云机会出现 。
对于一批深处云计算当中的企业而言 , 新基建政策的东风有望促使他们成为风口的受益者 。 然而 , 伴随着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持续动态演变并且日趋复杂化 , 一批具有中美两国产业背景的云计算企业 , 却可能因此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
在近期由InfoQ特别策划推出的「中国技术力量」之「新基建50人」栏目采访期间 , 我们特别约访了世纪互联高级副总裁、世纪互联蓝云CEO刘启航先生 , 就新时期、新基建背景下 , 蓝云这样一家同时具有中美两国产业背景的云计算企业如何自处、如何理解行业发展及面对新挑战和机遇等问题 , 进行了访谈交流 。
企业|蓝云CEO刘启航:双循环释放链接“管道”机会,云上基建需要更多专业服务
图片

世纪互联高级副总裁、世纪互联蓝云CEO刘启航
蓝云是谁?
提起世纪互联蓝云 , 可能一部分人会对这家企业感到陌生 , 但如果提到微软Azure , 可能很多人都会瞬间关联到“全球云计算市场领先者”等关键词 。
实际上 , 对于国内大多数采用了微软Azure云服务的企业而言 , 提到世纪互联蓝云就意味着微软Azure , 而提到Azure , 必然也将关联到世纪互联蓝云 。
微软公有云服务在进入中国之初 , 为了保证落地的合规合法及本地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 决定选择一家在本地有长期技术和企业服务积累、对当地市场现状、政策法规、生态系统等较为了解的企业合作开展本地化布局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 微软与世纪互联展开合作 。 2013年 , 世纪互联全资子公司——上海蓝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云)正式成立;同年 , 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作为率先进入中国的国际公有云品牌 , 拉开了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大幕 。
从Microsoft Azure到Office 365 , 再到Dynamics 365和Power Platform , 微软四云齐聚中国 , 都是通过世纪互联蓝云进行高质量的国内运营 。 而蓝云也成为了微软Azure身后真正意义上的交付者 。
可以说 , 在过去7年的发展历程中 , 蓝云经历并深度参与了Azure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和发展历程 。 而由于长期不断在一线直接面对客户需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 这一过程中积攒下的企业服务理念、经验、知识、技术等能力 , 也逐渐演变成为了蓝云的企业财富 , 使其自身对于国内公有云企业服务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
做双循环下的链接“管道”
新时期全球地缘关系的不断变化 , 为一批同时具有中美基因的企业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 而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这一问题与挑战 ,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思路成为了主旋律 。
在这一时代大变局之下 , 类似于蓝云等拥有长期中美企业合作关系的企业如何理解并参与变化 , 成为了下一步企业发展的关键 。
在刘启航看来 , 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 , 在“对内”循环与“对外”循环两个循环体之间 , 必须要有能够让这两个循环体之间链接的大量“管道”产生 , 形成纽带作用把两个循环体绑定形成交互 , 避免两者割裂 。 而这种“管道”的机会 , 正是一批具有海内外产业背景的企业可以把握的 。
以双循环背景下的IT数据安全合规性要求为例 , 由于大量企业在国内用的可能是本土公有云服务 , 但到了国外却用的是微软Azure、AWS等云服务 。 如今中国、美国、欧洲等都有自己的数据安全法 , 那么如何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评估技术、做必要的数据脱敏及快速合规落地 , 这将会是一项技术+政策+法规的长期系统性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