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田间扶贫者:节水灌溉“黑科技”促蔬菜产量翻番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张璐)在北京南六环外的中国农业大学通州实验站 , 秋日的稻田已经染上了一层金黄色 , 皮肤晒得黝黑的严海军立于田间 。 在这些试验田上 , 严海军不断尝试 , 积累出最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并推广至全国 , 帮助农民增收脱贫 。 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 , 今年46岁的他已经生出许多白发 。
“农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具体体现 , 就是让先进实用的技术及装备应用到田间地头 。 这一过程中 , 农民也要转变观念 , 不能用传统习惯使用新技术 。 ”作为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 严海军近年来帮助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的贫困地区企业、合作社、农户 , 解决了农田灌溉的实际困难 。
今年 , 他在北京市科协的推荐下获评2019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
技术|田间扶贫者:节水灌溉“黑科技”促蔬菜产量翻番
图片

严海军在中国农业大学通州实验站介绍圆形喷灌机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璐 摄
百米长铁管垂下数十个喷头 , 为作物精准“喂肥”
在中国农业大学通州实验站 , 一个长达百米的铁管道 , 像机械臂一样“凌驾”在玉米地上 , 铁管道每隔几米就垂下一个喷头 。 巨大的“机械臂”仿佛半圆的量角器 , 以圆点为中心 , 慢慢“划过”玉米地 。 在旋转的过程中 , 悬下的数十个喷头不仅能灌溉 , 还可以喷肥 。
“这套设备是我们研发的圆形喷灌机 , 试验地面积小 , 喷灌机只能旋转180度 , 而国内常用的机器360度转一圈 , 能覆盖300-500亩地 。 ”严海军说 。
作物长势好不好 , 除了种子质量和播种技术 , 水肥管理也是关键 。 在喷灌机的“圆心”位置 , 泵注式施肥装置把肥料按比例注入水中 , 通过管道和喷头进行灌溉施肥 。 “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施肥 , 地面白花花一片 , 作物来不及吸收的养分随着水渗入地下 , 不仅白花钱 , 还容易污染地下水 。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通州实验站站长杨培岭说 , 喷灌机通过水肥一体化喷灌方式 , 可以适时、适量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
说到“黑科技” , 喷灌机的喷头大有讲究 。 严海军解释 , 离中心点最近的喷头 , 水压最高 , 但灌溉面积最小 , 相反在远端的喷头 , 覆盖面积最大 , 却因压力下降出水量降低 。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 喷头选型非常重要 , 团队特意比较了不同种类的喷头 , 喷洒形状、是否自旋、喷嘴直径等各不相同 , 再将它们在一根铁管道上优化配置 。
“我们到了宁夏 , 那边土地面积广 , 大点的喷灌机一台要用上200多个喷头 , 灌溉面积上千亩 。 人工配置困难 , 我们还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和水力模型进行科学配置 。 ”
喷灌机本身还带有计量设施 , 能实现用水计量 , 喷头上面加装了电磁阀 , 可以单独控制喷头 , 实现变量灌溉 。 喷灌机旋转快慢、方向都可以调节 。
技术改良使蔬菜产量翻番 , 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
“我们搞农业节水 , 要摸透作物需水需肥的规律 , 再用现代灌溉设备精准施水施肥 , 做到节水、省肥、增产 。 ”近年来 , 在各地培训、田间指导、示范推广技术时 , 严海军帮助农户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
“2018年冬天 , 严老师来我们这儿的扶贫基地做技术改良 , 直接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合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彭丽说 , 在当地 , 西红柿是很重要的蔬菜 。 一个长60米、宽7米的大棚 , 以往一茬西红柿产量是2.5-3吨 , 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 , 产量直接翻番到5-6吨 , 一年产出就能多1.2万元 。 “如果维吾尔族老乡一户有两个大棚 , 增收两万多元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 有的人家直接脱贫 。 除了西红柿 , 黄瓜的产量也增加了30%-40% 。 ”
滴灌技术水用得少 , 抽水的电费也直接下降 。 彭丽说:“我们公司在产业园有300个大棚 , 光是电费一个月就能节省5万多元 。 ”此外 , 基地管理人员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 以往十几名女工每天起早贪黑拿水管浇水 , 水浇多浇少还总拿不准 。 有了水肥一体化技术 , 100个大棚只需要一个开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