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索德浩:“俑”现出的汉代成都( 四 )


陶俑制作是费时、费力、耗财的手工艺 。四川东汉陶俑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 并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 。东汉早期的陶俑从体形上看较小 , 制作也较粗糙 。到了东汉后期至蜀汉 , 陶俑体形不仅变大 , 制作也更为精致 , 往往施以彩绘 , 涌现出大批真正具有地方色彩的陶俑 , 如劳作俑、庖厨俑、说唱俑、秘戏俑、西王母、仙人、神怪俑等种类 。这反映了当时四川社会的民间信仰以及经济、文化、审美发展到一个超出周边区域的较高水平 。
历史学家霍巍在本书序言里指出:四川东汉中晚期的这些陶俑和中原出土的俑类相比 , 没有十分严格的试图表现死者身份等级的规制特点 , 反而更多体现出活泼轻松、随性自然、略带诙谐神色、神怪仙人流行的艺术风格 。对此 , 索德浩认为是因为汉代四川礼制没有中原那么严肃 , 陶俑题材与中下层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东汉的社会生活形态 , 特别是地主庄园的生活 。将来若能结合自上古时期以来(尤其是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文化)四川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文化传统 , 考察秦汉时代巴蜀被纳入中原文化体系之后地方传统的变异与转型等因素 , 加以综合研究分析 , 应当是大可作为的 。
这天下午 , 我与索德浩在西郊一茶坊里访谈 。他略显疲惫 , 坦言自己有熬夜读书、研究的习惯 。我们讨论的话题让我深深感到 , 当下人们关注的成都生活方式 , 其实早在2000年前 , 蜀地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对生活美学的实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