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为苏东坡写传记难在哪?( 五 )


Array|为苏东坡写传记难在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孟頫所摹苏东坡像
此像 , 东坡面貌略显清癯 , 气度却甚从容 , 眉宇间别有一番逼人的英气 , 虽非觌面传真 , 毕竟是画有所本的、一代高手的杰作 。
王文诰根据旧摹本 , 用简单的木刻线条 , 将东坡面貌勾勒出来 , 作成特写 , 印在他所编撰的《苏诗编注集成》里 , 显然见出东坡两颊颧骨特别丰隆的这个特征 。东坡在《传神记》里自述:人于灯影下见其颧颊 , 即知是他 , 不必定是目睛 。又《表弟程德孺生日》诗中 , 也说:“长身自昔传甥舅 , 寿骨遥知是弟兄 。”
德孺是苏母程太夫人的内侄 , 诗自注曰:“余与君皆寿骨贯耳 , 班列中多指余二人 , 不问而知其为中表也 。”可见东坡这个得自母家遗传的生理特征十分显著 , 则此木刻面像 , 确然能传其真 , 十分珍贵 。
此外 , 李公麟有一东坡坐像 , 《嵩阳帖》中 , 传此石刻 。周必大《益公题跋》记黄山谷之言曰:
李伯时近作子瞻 , 按藤杖 , 坐盘石 , 极似其醉时意态 。此纸妙天下 , 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 , 吾辈会聚时 , 开置席上 , 如见其人 , 亦一佳事 。
元祐朝时 , 东坡与公麟同在京师 , 往来密熟 , 他有机会充分掌握东坡一动一静间的神情笑貌 , 所写之“真” , 当然不同凡手;所可惜的 , 龙眠真迹 , 早已湮灭 。所幸翁方纲据石刻摹出的这个复写本 , 却画得非常细腻 , 连右颊上几点黑痣 , 都清晰可数 , 使我们于千载之下 , 还得见东坡凝眉敛目的酒后情态 , 这也是非常难得的欣赏 。
Array|为苏东坡写传记难在哪?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东坡坐像 , 李公麟(传)
东坡是不大热心为自己留像的 , 如何充要求为他“写真”时 , 他说 , 唐明皇挂箭横弓的神武 , 孟东野耸肩苦吟的寒酸 , 而今“饥寒富贵两安在 , 空有遗像留人间”(《赠写真何充秀才诗》) 。东坡认为人的形体 , 是终将随浮云以俱逝的“外物” , 朽与不朽 , 不待留像而得 。
诚然 , 人不能借“留像人间”而致不朽 , 但在后世的我们 , 诵其言 , 景其行 , 总会情不自禁地想望其风采与仪容 。所以 , 真正不朽的人 , 还是需要留像的 。

我开始写这本新传 , 时间还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头上几年 。其间人事牵扯 , 时作时辍者好多次 。直到1979年的冬天 , 才算写完最后一章 。自己从头检阅一遍 , 深感学殖荒落 , 老而无成 , 居然要写像东坡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历史人物 , 颇似瞎子摸象 , 实在有点荒谬 , 未免愧汗 , 本来不敢出手示人 。
不料翌年春天 , 我又忽然要有海外之行 , 而且此去家门 , 还不知何时能够回来 , “远适异国 , 昔人所悲” 。当时的心情 , 充满了茫然空虚的感觉 , 检点旧居 , 所幸环堵萧然 , 只有几册破书 , 别无长物 , 倒还没有什么麻烦 。只是书架下面积此一叠千余页的原稿 , 偏觉处置为难:携带它飘洋过海 , 非但不便 , 而且毫无意义;寄存他人的地方 , 时日久长 , 怕又难免“用覆酱瓿”的命运 。
设想至此 , 马上记起我写东坡在常润道中 , 初赏江南地方骀荡春光的这一段时 , 适值台北盛夏 , 挥汗如雨 , 我则伏案走笔 , 如从坡公同游罨画溪上 , 浑忘酷热 , 直至衣巾尽湿 , 而不改其乐 。又有一次 , 狂风过境 , 窗外风声怒啸 , 一灯如豆 , 我则绕室徘徊 , 一心体味东坡渡海 , “子孙恸哭于江边”的那幕惨剧 。此情此景 , 都还如在眼前 。于是我想 , 无论如何 , 这部稿子 , 总是真诚落笔 , 费了好几年心力的结果 , 不能轻自抛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