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蜡笔的小新|虚构的伦理,伟大的法兰西精神,再看《蓝白红三部曲》带来的思索


街头一隅 , 一个老者弓着身子、颤动着手 , 使出浑身力量 , 缓缓地将一个空罐子塞进回收箱里 。
这个情节出自片子《蓝白红三部曲》 。
重看波兰巨匠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 , 情节早已忘了大半 , 但那一再泛起的玄秘片刻 , 却始终铭记在心 。 这一乍看毫无意义的注视插曲 , 交织着观者庞杂的感官思绪:或是对尚未失去敏锐洞察的庆幸 , 或是对小人物境遇的同情 , 或是因置身事外的焦心 。
但也恰是它 , 串起了三部曲之间冥冥交会的机缘 。
在那惊鸿一瞥的刹那 , 一个决定、一个善举 , 都将牵动起错综环绕纠缠的命运齿轮 。
没蜡笔的小新|虚构的伦理,伟大的法兰西精神,再看《蓝白红三部曲》带来的思索
本文插图
带着些许打趣口气 ,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在访谈集中 , 轻描淡写提及这段同样意义不明的桥段 , 也让人不住反复推想 , 从影格绚丽到现实荒芜 , 那个不起眼的空罐子于他 , 又承载着什么样的意义?
《蓝白红三部曲》的传奇性 , 几乎从展映伊始就注定 。
这个野心勃勃的系列作由法国、波兰、瑞士三国合制 , 1993年9月《蓝白红三部曲之蓝》(后简称《蓝色》)在意大利威尼斯影展首映 , 隔年2月《蓝白红三部曲之白》(后简称《白色》)来到德国柏林影展 , 5月《蓝白红三部曲之红》(后简称《红色》)在法国戛纳影展画上句点 。

没蜡笔的小新|虚构的伦理,伟大的法兰西精神,再看《蓝白红三部曲》带来的思索
本文插图
接踵在欧洲三大艺术影展亮相 , 《蓝白红三部曲》不负期待摘下数奖:《蓝色情挑》斩获威尼斯金狮奖;《白色情迷》抢下柏林最佳导演银熊奖;《红色情深》虽在戛纳金棕榈角逐中憾负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 , 仍是另获奥斯卡金像奖三大提名等多项嘉许 。
只是早在《蓝白红三部曲》后制期 , 这位名扬国际的波兰片子作者即隐隐透露封笔讯息 , 终极在《红色》首映会上正式公布退休 , 震动影坛 。
1996年 ,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接受心导管手术后病逝华沙 , 享年54岁 。
在生活生计高点骤然长逝 , 令人无穷叹息 。
《蓝白红三部曲》自此成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创作终曲 , 更添传奇性 。

没蜡笔的小新|虚构的伦理,伟大的法兰西精神,再看《蓝白红三部曲》带来的思索
本文插图
重梳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作品中反覆映现的宿命、机遇、偶尔等母题 , 人们总会不由探究起他作品中的半自传色彩 。
尤其是在《两生花 》里 , 主人公的心脏疾患和生活生计抉择 , 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个人境遇竟有着惊人叠合 , 不免叫人浮想联翩 。
而《蓝白红三部曲》乍看是三段构思精巧的情感故事 , 但那当中 , 是不是也掺杂了他的自我指涉?我相信是的 。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 , 在电视剧《十诫》、片子《两生花》之后 , 固然基耶斯洛夫斯基以《蓝白红三部曲》再度享誉国际 。
但对他个人而言 , 这颗成功果实或许并不真的那么甘甜 。
不仅是因为调度规模宏大的国际合制计画必需耗费庞大心神 , 也由于他在这段期间 , 需要不断自证对故土波兰的忠诚 。 若说他在国际影坛沐浴的是荣光 , 那么之于母国 , 他却更像逃亡 。
长期被安以“世界公民”的标签 , 他总一再强调自己身为波兰人的归属感与自觉 。 在旁人听来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 在反对者读来 , 却也可解为其心可诛的苍白辩驳 。
没蜡笔的小新|虚构的伦理,伟大的法兰西精神,再看《蓝白红三部曲》带来的思索
本文插图
在《蓝白红三部曲》中 , 他对巴黎、日内瓦的描刻难免如异乡人雾里看花 , 这间接促成了三部曲微妙迷离的美学风格 , 却也正正投影出他身为永远局外人挥之不去的困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