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出家人恰饭简史:寺庙为什么要招聘?和尚人手不够吗?

文李言
成为佛系青年 , 与大师们一同隐居深山 , 不用出家 , 还有工资可拿 。 听上去实在使人向往 。 关于寺院这种仿佛自带灵力光芒和神秘色彩的地方 , 人们总有各种好奇 。
从古至今 , 寺院是如何维持日常运作的?和尚们真的很有钱吗?不是出家人在寺院里有怎样的感受?佛家也会追随时尚潮流吗?……让我们回到历史岁月 , 从佛教初传的时期开始 , 主要讲讲关于汉传佛教的种种迷思 。
其实 , 出家人再求清净 , 也还是要吃饭的 。 佛教诞生之初 , 释迦牟尼有关于财富的戒律 。 “不计生计” , 因为从事农耕会“掘地伤生” , “不蓄私财” , 因为私蓄钱财会引起“贪妄之心” 。 在人们的印象里 , 出家人也通常是隐居深山而全然不问世事的形像 。 但事实上 , 佛家并不主张贫穷 。 出于慈悲之心与朴素的财富观 , 希望众生“衣食丰足”也是佛家真诚的心愿 。 只是 , 获取财富要手段与财富的用途要正当 , 须知个人的福报取决于其人自己的行为 。
国家人文历史|出家人恰饭简史:寺庙为什么要招聘?和尚人手不够吗?
文章图片
古新疆佛教壁画
在早期戒律的精神之下 , 中国最初的僧团是不占有固定财产的 。 两汉时期 , 佛教初传 , 国内的僧人多为外国人 , 由朝廷和西域供养 。 魏晋时期 , 中国本土的僧人逐渐增多 , 但仍然主要依靠各方布施维生 。 而在东晋晚期 , 僧人的数量已经增长到纯粹依靠布施已经无以为继 , 寻求新的维持运作的方式成为趋势 。
僧人不被允许耽于物欲 , 但是僧人毕竟也要生存 。 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出现 , 寺院聚敛财富也逐渐不再是种禁忌 。 两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的佛寺已基本形成三类:其一是官寺 , 其中的官僧由国家拨款供养 , 而且负责操办皇家宗教礼仪 , 这类僧人的待遇自然是最好的;其二为私寺 , 通常由某一大户家族供资 , 在门阀士族兴盛的时代 , 大家族往往长盛不衰 , 供资也就可以源源不绝 , 相对来说待遇也不错;其三为民寺 , 由一般的信仰社群捐赠供养 , 收入较为微薄 。
国家人文历史|出家人恰饭简史:寺庙为什么要招聘?和尚人手不够吗?
文章图片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
王公贵族崇佛 , 庶黎百姓几乎全民信佛 , 佛教盛极一时 , 大量的财富从信众手中流向寺僧 。 佛寺急剧增多 , 僧尼数量也随之膨胀 。 有学者考证 , 从刘宋到萧梁 , 全国僧尼数量从三万六千增至了八万二千余人 。 这与以往靠简单的布施或者他人捐赠供资就可以维生的僧团不可同日而语 。 佛寺逐渐从一个完全的宗教组织转变为兼具宗教与经济功能的一种实体 。 南北朝到隋唐前期 , 是寺院经济最为强大的时期 。 寺院的上层僧侣 , 往往也是寺院地主 。
【国家人文历史|出家人恰饭简史:寺庙为什么要招聘?和尚人手不够吗?】寺院将土地租给农民 , 收取地租 , 这与当时的农业租佃制别无二致 。 为寺院干活的人里 , 有“僧袛户”(每年交六十解谷给管辖寺院的僧曹 , 成为寺院团体的佃客)、有“佛图户”(重罪囚犯和管奴婢被编入寺院负责各种杂役 , 还得营田输谷)、也有大量为逃避战乱到佛寺中寻求庇护 , 自愿放弃田产并将之挂靠到寺院名下的自耕农 。 另外 , 寺院经商 , 根本不是当代奇闻 , 而是古已有之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寺院会参与商业活动 , 规模宏大的寺院为商业活动提供场所 , 而一些僧人们也同商贾巨富交易往来 , 《魏书·释老志》载:“今之僧寺 , 无处不有 , 或比满城邑之中 , 或连溢屠沽之肆 。 ”一些寺院甚至“或商旅博易 , 与众人争利” 。
据《洛阳伽蓝记》中记载 , 许多寺院所在地 , 就是热闹市场 , 洛阳孝义里一个小寺 , 因经营水产甚至被人称为“鱼鳖寺” 。 更不可思议的是 , 南北朝的寺院还有高利贷业务 。 真正的出家人大概是不会这样的 , 然而数量激增的僧尼群里不知有多少是以沙门为名 , 实则暗中牟利的人 , 因佛教精律允许以三宝(佛物、法物、僧物)出贷取息 , 他们靠高利贷敛财巨万 , 几乎成了社会中新出现的食利者阶层 。 唐代也延续了魏晋南北朝的寺院经济 , 虽然有过短暂“抑佛”时期 , 大部分时间里佛教的地位仍然极高 。 皇家因崇佛而给予了大量特权和赏赐 , 小农因求精神慰藉而给予的不少捐赠和施舍 , 都让大寺名刹个个“膏腴美业 , 倍取其多;水碾庄园 , 数亦非少”(《旧唐书》卷8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