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释迦牟尼、柏拉图和孔子要是在一起喝茶,会讨论什么?


孔子■释迦牟尼、柏拉图和孔子要是在一起喝茶,会讨论什么?

(孔子)

曾经在好像还挺正经的什么平台上看到关于人类“思想分工”的一个说法 , 觉得还有些道理 , 说是东西方的人类社会早在大约三千年前就在互相不知道的情况下 , 近乎自然地进行了“思想分工”——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思想界 , 选择了“人与物”的思考领域;以古印度为代表的南亚相应选择了去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而地处“远东”的华夏文明 , 则选择去思考“人与人” 。

单就看到这儿 , 就如上述 , 笔者认为 , 有一定道理 。

但一延伸 , 就有点儿说不出的毛病了 。

延伸是这样的——因为重点探索了“人与物” , 古希腊及其衍生出的西方文明 , 就在自然科学领域更有成就 , 以至成就今天的科技领先;因为重点探索了“人与神” , 印度诞生了伟大的宗教 , 并且现在仍是很注重宗教的国家;因为特别关注“人与人” , 我们就上演了无数明争暗斗、尔虞我诈 , 以至于贻误了科技的发展 , 导致了近代的落后……

三千年前的思想分工跟今天东西方在有些方面的差异 , 是否绝对就构成排他的因果关系 , 窃以为很待商榷——历史不是数学公式 , 可以单线条地用∵(因为)∴(所以)推导;再要是“反推” , 即以今天或较近历史时期东西方某些差异“反演”所谓三千年前的思想分工 , 说我们近代科技落后 , 是因为心思全部都用去了“人与人”的“斗” , 而西方今天的科技发达是早在三千年前就因为专注思考“人与物”而就注定 , 就……不说“本末倒置” , 至少也是失之武断 。


孔子■释迦牟尼、柏拉图和孔子要是在一起喝茶,会讨论什么?

(一)关于生存的思考引发哲学的诞生

所谓“思想分工” , 即便历史上存在 , 也必定是互不见闻情况下的“自发”;而这种自发当中 , 若说有着对未来“指向”、“引领”的因素 , 也肯定不是主要的 , 甚至极大可能都是“无意”的——所谓“思想” , 更多地 , 尤其是在三千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 , 所要解决的 , 还是“当时的现时”的生存问题;而那些问题 ,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 , 或许会显得太简单 。 但那是“看来”的“显得” , 未必“就是” 。

当然 , 在解决“当时的现时”所面临的生存问题的基础之上 , 人群中的智者 , 会去思考一些别的 。 其中最典型的 , 就是所谓“哲学永恒的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要往哪里去?

老实讲 , 这三个问题 , 到现在都没有标准答案 , 更别说可以笃定是正确的答案了 。

在西方关于“思想”发展历程的语境中 , 人类真正关于自我的思考 , 标志“哲学”的诞生;他们普遍认为 , 这个诞生 , 是从所谓“思想的起点”开始孕育的 , 发生在大约四千年前;经历了一千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的孕育 , 哲学诞生了 。 这个诞生 , 西方学者有个诙谐的说法——全世界的聪明人约好了似的 , 在距今三千年到两千五百年这个期间 , 来到这个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