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中西方“文化隔阂”的深层根源在哪里?( 九 )


亚历山大一边残酷征服 , 一边传播希腊文明 。 他在非洲、西亚、中亚和南亚建立了大量拥有竞技场和神庙的希腊化城市 , 遍及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土耳其、阿富汗和印度 。 这些希腊化城市的博物院和图书馆成为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的殿堂 。 他甚至还把亚洲的动植物标本源源不断送回给正在雅典办学的亚里士多德做研究 。 之后的拿破仑最崇拜亚历山大 , 在远征埃及时也带上了大量考古学家 , 最终发现了罗塞塔石碑 , 开启了埃及学 。
西方帝国主义暴力征服+文明传播的方式 , 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 。
如果说 , 伊索克拉底为“大希腊”创造了军事战略 , 那亚里士多德则为“大希腊”设计了精神框架 。
他们内心并非没有矛盾 。
伊索克拉底对马其顿提出的唯一要求是 , 对波斯人可以用“强迫”的手段 , 但对希腊人要用“说服”的手段(“说服可用于希腊人 , 强迫可用于蛮族人”) 。 亚里士多德说得更为明确 , 马其顿对亚洲人可以像“主人”(对奴隶)那样统治 , 但对于希腊各城邦的人 , 要像“头领”(对追随者)那样对待 。
这句话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 , 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 , 下面是奴隶 。 美国史学家弗格森说 , “帝国”描述的是主体民族和外部民族的关系 , 和主体民族内部采用什么政治制度无关 。 这种希腊式帝国 , 成为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 十七世纪之后 , 欧洲帝国的陆上东侵路线竟和亚历山大一样 。
历史将如何回答他们的苦心呢?

先说伊索克拉底 。
公元前338年爆发喀罗尼亚战争 。 雅典不服马其顿 , 起兵挑衅 , 被马其顿打得大败 。 马其顿乘胜组织科林斯同盟 , 终于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 , 并开始积极筹划进军波斯 。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 , 伊索克拉底已经98岁了 , 正在希波克拉底的医神庙里祈祷 。 按理说 , 他奔走50年的事业 , 终于能在死前看见了 , 应该是快慰平生 。 但意想不到的是 , 马其顿胜利后的第9天 , 伊索克拉底突然停止进食 , 绝食身亡 。 因为他同时听到内心仍然钟爱的雅典为此死了大批士兵 , 正在举行葬礼 。 一兴一亡 , 一荣一枯 , 他的灵魂在撕裂 , 精神在相搏 。
他的“大希腊”设想 , 蕴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马其顿拥有强力 , 如何保证它对雅典只用“说服”而不用杀戮?反过来 , 善于雄辩的雅典 , 又岂能甘心被马其顿“说服”?死于马其顿阵前的雅典青年尸体 , 使他明白了日后仍会重复的悲剧 。 他既珍视自由 , 又渴望统一 。 团结统一带来的暴力 , 会破坏自由 。 但自由产生的混乱 , 又会破坏团结统一 。 理想与现实 , 矛盾与痛苦 , 想不通就绝食而终 。
他死前的矛盾在他死后愈演愈烈 。
希腊城邦再无团结 。 希腊大军远征前夜 , 腓力刚死于暗杀 , 底比斯就闻声而叛;亚历山大刚死于巴比伦 , 雅典就又揭竿而起;最后 , 当马其顿与罗马入侵者决战时 , 希腊城邦竟给了该王国背后致命一击 。 即便马其顿将希腊的半岛文明拓展成世界文明 , 但希腊城邦宁可同毁于外人也不买这个账 。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中西方“文化隔阂”的深层根源在哪里?
本文插图

腓力圆形神庙 , 位于希腊奥林匹亚考古遗址 , 为公元前 338 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所建 。 该年 , 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战争中获胜 , 马其顿乘胜组织科林斯同盟 , 终于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 , 并开始积极筹划进军波斯
另一方面 , 希腊化帝国走向专制 。 亚历山大屠灭了底比斯 , 把妇女儿童都卖为奴隶;他刚征服波斯 , 就要求希腊联军亲吻他脚下的尘埃 , 将自己升级为神(宙斯阿蒙之子) 。 因为骄傲的城邦不肯服从任何“人类” , 他不变成神 , 就无法取得超越城邦进行统治的合法性 。 他死后 , 他的亚洲(塞琉古王朝)和非洲(托勒密王朝)的继承者们 , 也学他将自己及子孙后代都变成了生前接受祭祀的“神王” 。 从理性的希腊精神中 , 居然诞生了比王权更专制的“活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