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屈辞溯源 | 杨炼:屈原诗,隐没的源头( 二 )
和屈原出生日期相同的 , 还有他的出生地、寿命、一生的确切经历 , 甚至自沉的地点和时间 。 出生地 , 有秭归说、南阳说、汉寿说、临湘说、巴陵(岳阳)说、汨罗说、奉节说等等 。 屈原的官职 , 公认的有左徒和三闾大夫 , 可那职位究竟执掌什么?两个职务孰先孰后?为何更迁?却众说纷纭 , 终于无解 。 屈原的流放 , 有诗为证 , 本来似乎无可争议 , 但看看历史界、学术界 , 却争得不可开交 。 流放事件 , 有流放一次说、流放两次说、未被流放说三种 。 流放到哪里 , 又有江北、江南、先江北后江南 , 或仅仅被“迁”职位、从未被“逐”出都城诸说 。 屈原的自沉 , 该是他经历中最璀璨、也最笃定的事了 。 他这番决绝之举 , 上令司马迁感痛于衷:“观屈原所自沉渊 , 未尝不垂泣”;下使百姓滥觞于俗: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 , 年年阴历五月初五 , 在“大夫”的名号下一片欢腾 。 但 , 大夫跳下去的 , 究竟是哪条江?他沉在哪片粼粼水波下?却也没有定论 。 震于司马迁大名 , 大家基本接受了汨罗江这个归宿 , 但学术界还有另议:屈原从未到过江南 , 彼汨罗江非此汨罗江 , “屈原的”汨罗江原在江北汉水一带 。 关于屈原的卒年与寿命 , 与出生年月相似 , 也是混淆不清 , 卒年从公元前290年到公元前278年之间 , 前后相差十二年 。 就是说 , 从公元前366年那个他最早的生年猜测 , 到公元前278年那个他最晚的卒年猜测 , 期间八十八年的岁月 , 屈子生平如一尾小鱼的身影 , 隐现在笼而统之的浑水中 , 好不模糊也!
屈原生平之谜 , 或许永不可解 。 关于这 , 最令我信服的明证 , 仍须回到中文史家之祖司马迁 , 他的《史记》 , 公认地立论清晰、求证严谨、文笔精确 , 有一说一 , 决不随波逐流、敷衍成章 。 他为写《屈原贾生列传》 , “悲其志 , 适长沙 , 观屈原所自沉渊” , 这一“适”一“观” , 涵括了数千里跋涉的亲力亲为 , 只为确认第一手资料 , 可终其文 , 太史公绝口不提屈原生卒年月 , 非不愿也 , 乃不能也 , 盖因屈原当时 , 谁为逐臣罪身留言立传?尤其他最后“被发行吟泽畔”的孤独流亡 , 更难留下确凿旁证 , 加之楚国遭暴秦所迫 , 数次迁都 , 王室典籍 , 被焚又被掠(谁知道秦始皇陵巨大的封土堆下埋藏着多少故事!) , 因此他虽距太史公寥寥百余年 , 相关史料已湮没无闻 。 太史公对这位“悲其志”的隔代同命运者 , 何尝不想为其廓清迷雾?但史家忠直 , 又胜感情 , 想见他行文至此 , 怎能不掷笔长叹?!
然而 , 生平之谜不可解 , 是否影响屈原诗之伟大?当、然、不!不仅不 , 某种意义上 , 更提纯、凸显了这些诗作的文学本体意义 。
无独有偶 。 在此 , 请容我稍许离题 , 借中文文学史上另一部旷世杰作的命运 , 给屈原诗做一佐证 。 这部杰作 , 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 。
谁不知道 , 《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再追问一句:兰陵笑笑生是谁?能得到的只是一片哑然 。 简直而言 , 兰陵笑笑生是“无人”!尽管古今学者 , 搜肠刮肚 , 翻遍正史野史 , 提出不下十五六个“可能” , 其中不乏名人如李渔之辈 , 但倘若把《金瓶梅》输入电脑 , 以其为标准 , 从小说题材、立意、规模、结构、人物、心理、语言、风格……一句话 , 思想与文学创作力 , 和有明一代所有文人做一番比较 , 看哪位符合、哪怕近似这件作品?结论是:只能失望!因为根本没有!这还不算《金瓶梅》最绝的一手 , 为切断和任何“现实”的表面关联 , 兰陵笑笑生甚至不屑给出哪怕模糊的背景 , 却只从另一部小说中信手拈来两个人物(《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西门庆) , 引申蔓延 , 就完成了一部大作 , 写尽了古往今来的人生处境、人性险毒 。 由是 , 《金瓶梅》又是一部(世界最早的)“元小说” , 它的艳、美、色 , 一言一行 , 无不是一场场生死搏斗 , 渗透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心理剖析力度 , 称其为第一部中文现代小说 , 何愧之有?
推荐阅读
- 古诗|古诗 | 题屈原祠
- 博罗发布|国宝亮相!“博罗文脉”溯源之旅系列活动今日启动
- 孝感文学|槐荫文苑/龚义成:致屈原
- 澧州|第五届端午屈原祭祀大典在彭山隆重举行!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报道
- 新京报|男子连续四年模仿屈原“投江”:不想当网红,担心有人因模仿他出事
- 山林子|《悼屈原》屈原——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滴泪珠
- 青岛|端午节,屈原穿了,穿了!
- 虎妈潘潘|端午节不能说“节日快乐”,这些端午节冷知识你可能还不知道一、端午节的这个称呼不唯一二、屈原竟然不姓屈三、粽子的“身世之谜”?四、
- 爱上经典文学艺术|磊明 朗诵《屈原颂?生死交响》
- 君子伯牙|(原创)端午节,想起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