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学坊|No.1510 李永晶 | 日本宪法的世界主义属性( 二 )
然而 , 由于诸多原因 , 迄今为止这个关节点以及它作为世界宪法史发展进程一环的事实 , 并未得到充分的认知与评价 。 人们目前关于宪法第9条条文的认识以及“集体自卫权解禁”的关注 , 多集中在宪法解释学的层面 。 [2]因某种历史感的不在场或者说历史情境的缺乏 , 在日本国内的相关修宪讨论以及日本自民党提出的宪法草案(2012年4月27日公布)当中 , 人们并不容易看到他们所汲汲以求的“日本传统”或“日本精神” 。 比如 , 在保守主义眼中 , 日本精神是一种“美意识”、“自然观”或“伦理观” ,它表现为“心情的纯粹性”、“无私”、“清明心”、“正直”、“诚”等观念上 , 而这些观念又只能在佛教、儒教、神道等宗教中去发现 。 [3]这些当然都是美妙的、让人心动的说法 。 但是 , 这些精神为何要、并如何才能反映到宪法上 , 这些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讨论 。
目前 , 日本国内围绕宪法修正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第9条条文与现状之间的“矛盾”问题上 , 而讨论的内容则涉及到日本国家的安全保障、日美同盟等实质问题 。 也就是说 , 第9条条文所坚持的原则或规范 , 实际上要依赖于日美军事同盟 , 后者要求日本保持“战争力量” , 要为美国的军事行动提供战争力量上的贡献 。
那么 , 这是无法解决的矛盾吗?我在上文将“矛盾”打上了引号 , 目的正在于提醒我们去进行反思 , 去思考更为根本的问题:对于这个“矛盾”的认知 , 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作为这种认知基础的“事实—规范”这一二分法自身究竟具有怎样的涵义 。 我在下面将指出 , 如果从世界秩序演进的视角来观察 , 我们就容易注意到日本宪法并不是并不是日本一国的问题;或者反过来说 , 与作为“一国问题”的宪法修改问题相比 , 这部宪法所带来的结果与激发的问题的世界属性 , 尚未得到恰当的认知 。 日本宪法存在自身的“事实”与它所制定的“规范” , 需要在世界政治层面上加以重新的理解与建构 。
2.被忽视的世界主义戈命
当然 , 上面的说法并不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宪法论争中某种世界主义的观点付诸阙如 。 比如 , 日本有名的宪法学家深濑忠一曾指出:“‘和平宪法’并不是在人类历史的某一时刻偶然产生的 , 它是在人类与世界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应然而生的’ , 不仅如此 , 它的制定是遵循具有‘普遍性’和平思想‘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 。 ”[4]另外 , 法学家寺岛俊穗也从宪法第9条的“世界史意义”出发 , 论述了类似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 [5]由于这些学者注意到日本宪法的普遍属性 , 他们的说法可以说触及了宪法问题的核心 。
不过 , 这些学者的观点并非没有问题——他们的说法过度强调了这部宪法的“必然性”以及它作为“历史潮流”的自然结果 。 比如 , 人们一再提及这部宪法第9条与它的先行形态、即被称为“巴黎非战公约”的《白里安—凯洛格公约》(1928年)之间的继承关系 。 但在事实上 , 这种“继承关系”如何得以成立 , 才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因此 , 对于这种观念上的“必然性”的强调 , 使得他们未有效揭示这部宪法与世界秩序生成之间的真实关联 , 因而这些观点不免被批评为“理想主义”的事后评论 。 相反 , 如果说这种“必然性”出自人们的实践 , 而非某种“法则”或理念的自然实现 , 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人类意志在这部具有“世界史意义”的宪法创制过程中的角色 , 从而让我们获得关于人类事务、关于人类文明的新洞察 。 换言之 , 我们只有还原出人类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 才能获得文明所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 。 “必然性”或“法则”不提供属于人类自身的意义 。 因此 , 再次回顾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的生成过程 , 就成为我们讨论的起点 。
无需说 , 当人们指出日本宪法条文及理念所蕴含的意义尚未被充分理解时 , 他的分析与论述构成了对修宪运动推进者的批评 。 但值得留意的是 , 如果说任何一次“理解”都是基于特定历史情境的理解 , 那么对日本宪法的重新理解就必然是一个未完的过程 , 因为这一过程依赖于我们自身对历史处境的判断 。 这么说 , 我们就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角——与其说是这种批判指向了修宪运动的支持者 , 毋宁认为这种批判首先指向自身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