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宅小编|电影《绿皮书》的暗示和启发:骚乱之际再谈黑人的身份构建与认同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困惑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 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迷惘 。 对于徘徊在两种文化边缘的美国黑人 , 种族主义二元对立的逻辑使其混杂的身份认同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与心灵扭曲 。
废宅小编|电影《绿皮书》的暗示和启发:骚乱之际再谈黑人的身份构建与认同
本文插图

2019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讲述了非裔美国钢琴家唐·谢利在意大利裔白人司机托尼的陪同与保护下 , 拿着黑人旅行指南“绿皮书” , 前往种族隔离制度盛行、反对黑人呼声较高的美国南方进行巡演的故事 。 在这段旅程中 , 种族歧视的压迫 , 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 , 使得黑人钢琴家谢利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 可以说 ,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的南方旅程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构建、关于抵抗种族主义及殖民文化霸权的曲折历程 。
唐·谢利的身份构建与认同过程 , 对于建立正确的文化身份认同途径、正确审视与处理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 , 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促进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因此 , 根据《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身份建构过程 , 本文将借助霍米·巴巴的混杂性和第三空间理论 , 分析唐·谢利所处的不同文化空间的特征与状况、身份危机产生的原因、逐步建立身份认同的过程 , 探讨美国非裔群体建构自我文化身份和获得身份认同的途径 。


一、黑色的皮肤 , 白色的心灵
霍米·巴巴认为 , “殖民话语的目的 , 是要把被殖民者分析为在种族根源上是退化的种群 , 以便证明征服是合理的 。 ”因此 , 在西方殖民文化中 , 低劣、贫穷、粗鲁、位于社会底层 , 是黑人的典型特征 。 然而在《绿皮书》中 , 杰出的非裔钢琴家唐·谢利博士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黑人刻板印象 。
他从小接受古典音乐教育 , 言谈举止优雅 , 获得了三个博士学位 , 多次受邀到美国白宫进行钢琴演奏 , 接受着白人教育与价值观的他 , 在教育背景、经济及社会地位上 , 俨然跻身美国上层精英社会 , 成为了一个精神上被“漂白”了的美国黑人 。 但是 , 与生俱来的黑色皮肤使他注定无法融入种族歧视盛行的白人社区 。 拥有崇高艺术地位的唐·谢利虽然在舞台上赢得了白人上流社会的称赞 , 在舞台下却屡次遭到白人社会的排斥与隔离 , 甚至不被允许使用白人的洗手间和餐厅 。
废宅小编|电影《绿皮书》的暗示和启发:骚乱之际再谈黑人的身份构建与认同
本文插图

唐·谢利优越的经济地位和教育背景使得他在现实的物质生活中远离了底层黑人社区 , 在精神生活上远离了黑人族裔文化 。 入住黑人酒店时 , 西装革履的他与周围衣着随意朴素的其他黑人同胞格格不入 , 承受着一人在楼上痛饮威士忌的孤独 , 而面对黑人同胞的邀约 , 他又无所适从 , 不能接受 。 在前往目的地巡演的途中 , 唐·谢利偶遇在田里辛苦劳作的贫苦黑人 , 他们向谢利投去的是诧异、无法理解的目光 。 遭遇种族歧视的谢利 , 不仅在白人社区得不到认可尊重 , 在黑人社区亦得不到理解与认可 。
由此可见 , 作为美国精英的唐·谢利 , 存在于黑白两种文化的夹缝中 , 具有美国人和黑人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意识 , 这种双重身份和意识使其文化身份带有明显的混杂性 。 这种混杂性使其被白人社会和黑人社群排斥到两个文化的边缘 , 徘徊于黑白两种文化之间 , 成为一个游离的双重边缘他者 。
废宅小编|电影《绿皮书》的暗示和启发:骚乱之际再谈黑人的身份构建与认同
本文插图

根据霍米·巴巴的阐释 , 混杂性带来的是一种既矛盾又模糊的新的过渡的阈限空间 。 在这种混杂性中 , 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 形成一个“间隙”的阈限空间 。 这一空间 , 产生于矛盾和含混的中间地带 , 超越了传统二元空间的概念 , 更为广泛包容 , 在这一空间 , 跨文化交流能够得到实现的可能 。 霍米·巴巴将这一空间称为“第三空间” 。 这种阈限的第三空间是一种具有临界性质的边缘化他者的空间 , 在这一空间中的主体 , 由于阈限空间的居间性 , 是一种“囿于本民族内的‘他者’ , 亦是他民族内的‘他者’ , 被双方双向视为‘异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