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擦亮北京中轴线“金名片”( 二 )


实现文脉复兴与创新
让北京中轴线成为历久弥新的活态文化遗产 , 就要盘活公共文化空间 , 将中轴线区域内可用地作为激发文化潜能的“触媒” , 推动中轴线文脉的复兴与创新 。
增加公共空间的文化服务功能 , 营造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 。 《规划》明确提出“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 , 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 , 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 近年兴起的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等 , 就是利用传统建筑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留住城市文化记忆的典型范例 。 在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中 , “胡同花草堂2017”项目旨在通过建立“胡同花草堂” , 改善胡同的生活环境 , 同时也让居民通过养花、种菜等方式相互交流、协作共享 , 修复与重建老北京胡同文化中遗失的意境 。
维护传统业态 , 保护中轴线传统街区的文化遗产特色 。 法国巴黎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经验值得借鉴 。 巴黎市区法定保护区面积达到全市用地的90% , 巴黎市政府在保护古建筑不受损害、侵占的同时 , 将过度商业化或是废弃的公共空间进行文化创意改造 , 既维护历史空间原貌 , 又彰显文化遗产特色 。
【人民日报海外版|擦亮北京中轴线“金名片”】引入新兴业态 , 构建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融的情境空间 。 近两年 ,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区域通过建造“共生院”等方式 , 引入文化民宿新业态 , 一方面为腾退工作提供新思路 , 另一方面提升原住民的生活条件 , 同时又实现传统空间的保护再利用 , 可谓一举三得 。
北京中轴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在保护好、传承好北京中轴线的同时 , 应当深入挖掘中轴线的价值内涵 , 向世界讲述北京、讲述中国 。
将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外向传播 。 开发中轴线精品文化旅游专线、公交专线、漫步专路等 , 将中轴线的各个景点有机串联起来 , 进行整合营销 。
加强中轴线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合作 。 积极与国际文化交流组织、世界遗产机构、国际文化研究中心、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 , 通过国际化多平台合作 , 向世界展现北京形象、中国形象 。
以新渠道新方式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 。 深入挖掘中轴线背后的历史事件、文化风俗、名人故事等 , 运用现代化传播渠道和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 , 立体多元地展现北京中轴线 , 让中轴线文化遗产活起来 , 让世人感受到北京中轴线的多彩魅力 。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
链接:
皇史宬启动拆违
5月6日 , 位于故宫东侧的古代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启动为期50天左右的拆除违建工程 。 皇史宬南院内近600平方米的违建拆除后 , 将由故宫博物院对古建筑进行原貌修复 。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 为明清时期的皇家档案库 。 皇史宬建筑采用砖石结构 , 正殿为“金匮”“石室”的典型 , 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家档案库房 , 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藏书保护的优良传统和技术成就 。 1982年 , 皇史宬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皇史宬分南北两院 , 由于历史原因 , 其南院成为居民居住的大杂院 , 院内违建、私拉电线等问题严重 。 2019年底 , 皇史宬文物腾退工作完成 。 如今 , 内部违建开始拆除 。 不久的将来 , 修复后的南院将与保存完好的北院合璧 , 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建筑魅力和文化风采 , 成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的又一大亮点 。
(综合新华社、北京晚报等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