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擦亮北京中轴线“金名片”



人民日报海外版|擦亮北京中轴线“金名片”
本文插图

“赫赫京都千百年 , 钟灵毓秀萃龙渊 。 ”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变迁汇聚成北京独特的壮美之景 。 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 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中轴线 , 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是北京闪亮的文化名片 。
今年4月 , 《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下文简称《规划》)发布 , 《规划》中专辟章节提出“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 , 擦亮中轴线这张“金名片” , 对于北京老城保护意义重大 , 也将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光添彩 。
见证古都历史变迁
北京中轴线起始于元代 , 成型于明代 , 传承发展至今 , 已有750余年历史 。
1267年 , 忽必烈选址建造元大都 , 至1274年基本完工 。 在都城规划过程中 , 设计了明确的城市南北中轴线 。
明代北京城中轴线基本沿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也有观点认为明代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 , 并在此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和拓展:一是建造紫禁城 , 并将中轴线向南扩展至永定门 。 二是在紫禁城后建万岁山(清代改称景山) , 增加中轴线的制高点 。 三是在紫禁城两侧建造太庙、社稷坛 , 强化“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 。 此外 , 将钟鼓楼迁移到元代中心台位置 , 由此形成了长约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 。
清代完全沿用了明代的京城中轴线 , 只是在局部进行修缮和改建 , 如顺治年间重修承天门城楼 , 并将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
近代以来 , 受战争影响 , 北京中轴线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 新中国成立后 ,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为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 , 中轴线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更加凸显 。
2005年 , 北京市在原址重建永定门城楼 , 使中轴线南端的城市历史景观得到修复 。 2012年 ,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这标志着北京中轴线保护翻开了新的篇章 。
做好整体保护传承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 北京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城市建筑的精髓 , 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 , 更彰显了大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自信 。 做好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与传承 , 不仅是中轴线申遗的需要 , 更是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 。
目前 , 北京中轴线确定的申遗范围包括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等14处遗产点 , 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 覆盖北京老城约65%的面积 。 遗产区内的文物腾退工作是中轴线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 近年来 , 北京市花大力气开展腾退搬迁和文物修缮 , 取得了明显成果 。 腾退只是第一步 , 还要通过后续利用 , 让文物焕发新的活力 , 产生新的文化价值 。 作为北京市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杨梅竹斜街 , 在改造过程中摒弃以往大拆大建模式 , 遵循“真实性”保护原则 , 最大限度保留了杨梅竹斜街的历史原貌 , 并联合设计师、规划师通过“节点式改造”与“在地再生”方式 , 为腾退空间引入文化创意项目 , 让近70%的原住民能够免于搬迁 , 长久生活于此 。
文化遗产不只是单纯的古代遗存 , 还包括当代呈现的文化风貌 。 而文化风貌的形成 , 是周边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因此 , 中轴线保护除了完成区域内的腾退修缮 , 还应建立长效机制 , 做好周边治理工作 , 营造出与传统建筑景观和谐共存的文化风貌 。 目前 , 北京市已编写完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 , 就中轴线沿线区域风貌作出规划设计要求 。 后期应严格遵循导则要求 , 把工作落细落实 , 推进沿线区域环境整治提升 。 在区域治理中 , 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构建多元治理主体 , 提高治理的人性化和精细度 。 在日本 , “町内会+市场化服务企业+地方自治主体”共同构成街区多元治理模式 , 此外 , 民间团体也是日本街区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宣传教育、组织居民活动、指导帮助整改项目等方面起到较大作用 。 北京中轴线周边传统居民区的治理也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