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氢云研究:积极性不高,安徽氢能产业何去何从?一、安徽省氢能产业现状分析二、机遇与挑战三、新补贴政策对安徽氢能产业的影响四、安徽氢能企业如何应对?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氢云研究:积极性不高 , 安徽氢能产业何去何从?
作者:邱月盈 , 博士;yong , 汽车分析师
纵观世界能源发展史 , 每次能源变革都伴随着一场工业革命 , 而与能源结构变革相关的产业必将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 目前全球能源生产和利用走在脱碳加氢的路上 , 逐步进入了“清洁化、智能化”时代 , 再叠加上国家能源安全的议题 , 这为全球的“氢能经济”崛起和发展提供了逻辑论证的起点 。
氢能氢云研究:积极性不高,安徽氢能产业何去何从?一、安徽省氢能产业现状分析二、机遇与挑战三、新补贴政策对安徽氢能产业的影响四、安徽氢能企业如何应对?
本文插图

图 1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氢能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 美国、欧洲处在技术和应用制高点;日本、韩国、德国、澳州和马来西亚等国将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 , 纷纷出台了国家氢能规划 , 从明确产业定位、组织机构、示范应用、目标及要求、政策支持、配套措施等方面来抢占全球氢能产业的先发优势 。 以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 2019年全球新增了83个加氢站 , 总数达到了432个 。 在2015到2019过去5年中 , 全球加氢站保有量增加了135% 。 此外还有226个加氢站正处于规划阶段 , 全球氢能产业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 。
中国在2016年印发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 , 提出必须加快推进我国的能源革命 , 发展能源科技 , 调整能源结构 ,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2019年将“推动加氢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 , 国内掀起了抢占氢能产业赛道热潮 。 随着大型国有企业不断进场 , 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拐点临近 。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 , 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氢能的能源地位;四部委发布文件 , 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
在中央进一步定调下 , 2020年我国的氢能产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 逐渐形成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武汉地区、川渝地区、山东地区六个氢能产业集群 。
其中长三角的氢能联盟占据了国内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 在长三角一体化内的省市 , 除了安徽省以外 , 江、沪、浙均发布了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
目前来看 , 安徽氢能产业的发展是远远滞后于江沪浙 , 安徽省内的氢能产业还处于企业自下而上的早期摸索阶段 。 根据2020年安徽发改委网站显示 ,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标“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研究项目” , 说明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考虑做顶层设计工作 。
氢能产业是一个标准的政策驱动型产业 , 没有政府顶层设计的引导和推动是较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目前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中有超过10个城市有氢能项目 , 整体上呈现“种类多、无规划、规模小、无龙头”特征 。
目前新能源汽车有两条主流路线 , 即锂电和氢燃料电池路线 。 锂电发展好的地区发展氢电的积极性均不高 , 例如比亚迪、吉利所在城市深圳和杭州并没有发展氢电的动力 。 那么 , 随着4月份安徽省国资委投资蔚来汽车112.6亿的大手笔事件发生后 , 一个疑问是 , 既然安徽重点发展锂电 , 到底会不会再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产业?在长三角氢能走廊战略布局中 , 安徽到底跟不跟?为此 , 本文从安徽省产业现状、氢能产业分布、重点企业情况、科研院所支持、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
一、安徽省氢能产业现状分析 安徽省发展氢产业的基础 。 安徽省汽车产业、装备工业、钢铁和煤化工产业发达 , 这些产业与氢能产业发展关联度高 , 存在通过发展氢能实现产业升级、延展、协同和创新的需求和空间 。 尤其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新增长点 。 与江沪浙相比 , 安徽在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与下游应用上均有一定的优势 。
氢能产业是工业先进性代表产业 , 具有链条长 , 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等特征 , 其中核心材料、零部件技术涉及能源、信息、环境、材料四大基础产业的集成创新 , 是被国外封锁的“卡脖子”工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