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封建制度下尽孝思想中参杂的功利主义,郭巨埋儿

导语:"善事父母为孝"是古代对于孝的最早定义 , 这种孝道的出发点是善事父母 , 从儒家的性善论来说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真情 , 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顺从这是最开始的孝道 , 而是我们今天一定程度上追求的 。 不过即使孝的出现初心是好的 , 但是随着封建社会将孝心提升到了政治利益上 , 孝道一旦同利益挂钩 , 许多原有的韵味都哑然无光 。 封建孝道的确立于西汉之后几乎就没有改变过 。 西汉作为封建孝道的确立者 , 源自于秦朝在治国实践上失败后 , 西汉提升儒学地位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儒学被提升到了统治思想上吗 , 而作为儒学思想中的"以孝治天下"自然就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 , 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
而这样的一次转变 , 从本质上而言孝就已越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 , 成为传统中原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道德意识 。 作为一种意识纲领对于极为孝顺的人自然会得到封建王朝的奖励 , 比如察举制的核心就是孝顺 。 这种从孝观念和利益的相互联系 , 诞生了中原历史上许多荒诞无知的尽孝故事 , 而这一切的原因由于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外 , 孝道中功利主义的融入成为了许多人争相效仿的愚昧开始 。 一、《二十四孝》与郭巨埋子的故事
(1)《二十四孝》
郭巨埋子选自于《二十四孝》 , 是元代文人郭居业所写 , 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 。
这本书记载了从上古时代虞舜到北宋几千年间发生的典型的尽孝故事 , 刻画了诸如董永 , 黄庭坚等人们所熟知的故事 。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虽然我们从今天来看许多故事中体现的是封建孝道对人的迫害 , 这也是为文学大家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抨击的原因 。 而站在封建社会的环境去看 , 《二十四孝》中的故事 , 任何一个都是封建王朝所倡导的孝道 。
安史之乱封建制度下尽孝思想中参杂的功利主义,郭巨埋儿
文章图片
《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
并且并不是《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剥夺其中也有着温情 , 真正孝义体现的一面 。 所以看待封建孝道应保持客观理智的态度 。 封建孝道既有对人性束缚繁荣一面 , 也有今天我们倡导的品德 。 其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封建孝道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孝道相比 , 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 。
(2)郭巨埋子
"郭巨埋子"的故事是在历代文人的笔下不断完善的 , 在《二十四孝》中以短短的数字便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 。 "汉郭巨家贫 , 有子三岁 , 母尝减食与之 。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 , 子又分父母之食 , 盍埋此子 。 及掘坑三尺 , 得黄金一釜 。 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 有诗为颂 , 诗曰:郭巨思供亲 , 埋儿为母存 。 黄金天所赐 , 光彩照寒门 。 "抛开这段古文的艺术特色 , 故事中郭巨之所以埋子是因为家庭的困境 , 在赡养母亲与幼子 , 郭巨选择了后者 。
安史之乱封建制度下尽孝思想中参杂的功利主义,郭巨埋儿
文章图片
郭巨埋子漫画插图
而这个故事还有更多的版本 , 在向《二十四孝》往前追溯 , 郭巨埋儿的初衷并非是因为自己要赡养母亲 , 而是由于郭巨与自己的兄弟在家产的斗争中失败了 , 失败的结果就是身无分文 。 母亲有属于自己的赡养财物 , 但是不多 。 无法存活的郭巨选择将自己的孩子埋葬 , 结果却发现了一釜金子 , 因此突然富裕起来 。 这是古代志怪小说中《搜神记》中的明确记载 。 二、郭巨埋子背后的功利关系
不论是哪一个版本的郭巨其实仔细对这个人物探究下来 , 你都会发现从这个人身上的体现的孝道都蕴含着一定的功利之心 。 从《二十四孝》来看郭巨他之所以选择埋自己的儿子 , 是因为在母亲与孩子之间只能选择一人 ,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家庭贫困 。 可是我们仔细一想 , 即使在封建时代人性在遭受禁锢 ,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 , 郭巨的贫困并非到了真正的生死抉择的时候 , 看似可怜的郭巨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可恨之处 。 郭巨就算处于任何一个时代 , 都能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取报酬 , 以此赡养母亲 , 养育孩子 , 可郭巨却偏偏选择了一种最让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孝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