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致敬!中国追“星”50年


中国青年网■致敬!中国追“星”50年
本文插图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前夕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工作的孙家栋院士深情写下寄语 , 勉励新一代航天人为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编者按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 也是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50周年纪念日 。 1970年4月24日 , 一首《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 , 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 。 半个世纪过去 , 中国航天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 。
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以“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为主题 。 我们推出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暨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50周年纪念日专题 , 希望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 , 崇尚探索创造 , 在奋力奔跑中实现人生价值 。
---------------------------------
很少有人知道 , 尽管已经飞了50年 ,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 至今依然在地球轨道上遨游 。 如果抬头仰望星空 , 人们仍有可能看到它 。
1970年4月24日 , 我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 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 从收音机里听到从太空传回地球的《东方红》乐曲 , 成为中国人永不磨灭的记忆 。
中国青年网■致敬!中国追“星”50年
本文插图

东方红一号示意图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忆“星”
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曲以广的儿时记忆里 , 他就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望着天上的星星 , 猜测到底哪一颗才是东方红一号 。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 , 人们重温那段历史 , 缅怀那些科学大家的同时 , 不禁追问 , 那颗追了50年的“星” , 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 又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 在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行的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座谈会上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给出了属于他的答案 。
孙家栋亲历了那个年代 。 当时的他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 。 如今50年过去 , 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一组数字:卫星重量173公斤、近地点轨道439公里、远地点轨道2384公里、倾角68.5度、轨道周期114分钟……
“这几个参数 , 说明了很多问题 。 ”孙家栋说 , 这些数字意味着当时我国的运载工具质量水平高、轨道高度相当高、入轨精度非常好、倾角发射得也很大 , 体现出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在当时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
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来说 , 他印象最深的数字是“五”——“第五” 。
那次发射 , 让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 中国从此进入太空时代 , 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 尽管名次是第五 , 但含金量却不止于此 。
龙乐豪说 , 首次出场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 虽然只得到了进入太空俱乐部的第五个席位 , 但运载能力仅落后于苏美 , 处于世界第三的位置 。 东方红一号卫星 , 也是从出生便站上了一个高起点 , 卫星总重173公斤 , 超过了前4个国家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重量之和 。
“当时 , 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近地点439公里 , 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上 , 这一组数字 , 比美苏发射卫星的轨道都要高 , 并且一直到今天还在轨道飞行 。 ”航天老专家方心虎说 。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当时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 , 如今回忆起来 , 他印象最深的数字是“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