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牛』投资方减持、深陷巨亏、高管集体降薪,途牛能否自救成功?( 二 )


烧钱策略使途牛在这一阶段的营收突飞猛进 。 2014年和2015年 , 途牛的营收分别为35亿元和76亿元 , 同比增速分别为81.3%、116.3% 。 但是 , 营收快速增长的代价是同样快速增长的成本 , 2014年 , 途牛营业成本为33亿元 , 同比增长80.8% , 运营费用、产品研发费用、销售与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均成倍地增长 , 2015年的营业成本为73亿元 , 较上年增长近120% 。 在这两年间 , 途牛的营业成本占净收入的比例均超过了九成 。
不断高企的成本也进而影响到途牛的利润表现 , 2015年 , 途牛净亏损14.62亿元 , 相比2014年净亏损4.48亿元 , 数额大幅增加 。
『途牛』投资方减持、深陷巨亏、高管集体降薪,途牛能否自救成功?
图片

2016年 , 途牛依旧大手笔投向市场 , 其净收入继续增长至105亿元 , 但同比增速明显下滑至38% , 净亏损也继续扩大至24.42亿元 。
上市三年 , 在不断烧钱下 , 途牛营收规模扩大 , 但市场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关注 , 尤其是携程、同程率先实现了规模盈利 , 途牛也开始改变打法 , 削减费用 。 2017年第三季度 , 途牛终于扭亏 , 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 但成本降低后 , 途牛的营收规模也迅速萎缩 , 2017年途牛营收规模骤降至22亿元 , 同比下滑79% , 与此同时 , 裁员、被并购等消息不断传出 , 高管团队迎来震荡 。
随后两年 , 途牛依旧没有实现年度盈利 , 营收规模维持在22亿元左右 , 同比增幅始终低于3%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表示 , 途牛连续亏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产品结构单一化 , 且相比其他OTA , 途牛的优势并不明显 。 主营业务跟团游天花板低 , 很难突破出新的增长点 。 此外 , 途牛前些年的高额营销成本以及线下市场的扩张也导致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 前期决策的失利导致其之后的发展陷入瓶颈 。 而持续的亏损以及股价的持续低迷 , 让市场与投资人对其未来的发展存疑 。 目前途牛已在退市边缘 , 留给它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
核心业务遇挑战
正如分析师所言 , 跟团游是途牛的主要增长引擎 , 在其营收中占据主导地位 。 根据途牛历年财报 , 2014年至2016年 , 途牛跟团游收入分别约为34亿元、74亿元、99亿元 , 对营收的贡献分别为97.1%、96.3%、94.3% , 除跟团游外 , 自助游也贡献了一部分营收 。
从2017年开始 , 途牛财报中将营收主要分为打包旅游产品收入(包括跟团游、自助游等)和其他收入 。 2017年至2019年 , 途牛打包旅游产品收入分别约为16亿元、18亿元、19亿元 , 占比分别为72.5%、81.7%、82.7% 。
『途牛』投资方减持、深陷巨亏、高管集体降薪,途牛能否自救成功?
图片

发展初期 , 跟团游作为途牛的核心和特色业务 , 具有独特的市场定位 , 与携程、同程、去哪儿等OTA平台形成差异化竞争 。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途牛是发展出境游团队比较早的在线旅游平台 , 建立了一个很深的生态体系和业务模式 , 大概有五六千家主流供应商通过途牛来分销产品 , 其供应商体系、产业链建设和生态建设卓有成效 。
不过 , 在一轮跑马圈地后 , 交叉竞争在所难免 。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 , 随着线上红利消退 , OTA们将目光放到线下 , 通过加盟或自营的方式在全国布局门店 。 通过线下门店 , 携程、同程等平台开始发力国内外跟团游、自由行等旅游产品 , 途牛强势的跟团游业务受到了威胁 。
携程通过整合百事通、去哪儿和加盟模式 , 在线下渠道迅速铺开 , 每年新增的门店数以千计 , 2019年携程的线下门店数量已经近8000家;驴妈妈也通过加盟方式开出了超千家门店;途牛则主打直营模式 , 截至到2019年3月 , 途牛拥有超530家直营门店 。
直营和加盟各有利弊 , 直营模式更便于企业满足客户的体验 , 风险可控 , 避免资源争夺 , 但需要更大的房租、人员成本支出 , 这对本就顶着盈利压力的途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