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派@历时2年40个社群,我发现了社群死法与活跃原因
做社群的人最怕的就是“群死了” , 他们在建群之处可能会投入或多或少的资源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社群总无可避免地陷入无尽的沉默 。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社群死亡”这种现象呢?又有什么办法避免呢?
本文插图
从大学时期 , 我就意识到主动建群其实是一种主动构造资源的方式 。 加上工作上建群需要以及自发的建群需求 , 大大小小的群总计四十来个 。
这里想要罗列出涉及的领域是因为每个群都是一个小江湖 , 不同的情况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 为了保证文章严谨性 , 文章的结论和推理都是从这些领域的群里总结得出 。
建的群涉及的领域有如下:粉丝类群(球迷歌迷)、学生类群(留学生、社团等)、交易类群(电商券、推广券等)、区域类群(小区、省份等) 。
本文主要分析社交的本质原因和总结群活跃的共性以及常见的群死法 。 当然 , 每个共性后面都会附带我所采用过的措施以及效果 。
基于对群友的尊重 , 本文将不涉及对群内容的数据分析(但会在评论处提供分析思路)和截图成果展示 。
一、为什么要社交?
在远古时期 , 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部落即是社交的雏形 。
随着时代的进步 , 到今日部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虚拟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的“群聊”“小组”“圈子” 。
这些词都在描述一个事情 , 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或多个共同利益(兴趣也可以是利益)聚集在一块交流搞事情 。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 , 社交利于生存 , 我们大脑的奖赏机制的原始奖赏友情也在阐述着同一个观点 。
那么社交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我认为社交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在围绕着自我(ego)和互利 。
自我是一个人类 , 对于其自身个体存在、人格特质、社会形象 , 所产生的一种认知、意识与意象 。
而互利则是信息交换 , 提高生存概率 。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说: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
当然这个没有标准答案 , 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 。 我是这样想象的:
可能在远古的时候 , 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的话 , 他是没有社交的 , 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 , 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 。
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 , 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 。
说什么好呢?
其实就吹牛B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 。 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 , 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 。 ”
正如张小龙所言 , “不要被排斥”“有价值”恰恰体现了“互利”和“自我” 。
这个话题很深奥 , 但可以总结为:在社交行为中 , 第一类为自我:感受自我的存在 , 展示自我的价值 , 追求地位、爱和尊重(强化自我);第二类为互利:利于生存 。
二、社群的几种发展方式
群人数逐渐增加(200-300人左右) , 活跃度上升(发展期)
群人数进一步增加(500人) , 群活跃不升反降(饱和期)
群人数维持不变 , 活跃度稳定(稳定期)
4群人数不变 , 无活跃群死亡(干涸期)5.群人数断崖式下跌 , 群死亡(衰亡期)
三、常见的群死法
在谈群是怎么活着之前 , 先拿死法开刀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 因为死的群总是比活的群多 , 更能引起诸位的共鸣 。
1. 人群目标利益不一致
这种死法比较有趣 , 常常有隐性和显性两种特征 。
隐性的例子为 , 在某次拉新活动中 , 活动宣称“动动手指赚大钱” , 早期拉新红利还在大家还乐于参加活动 , 但后期返现力度减小 , 这群“羊毛党”的目标是“简单赚” , 而群价值的输出为“简单难赚” 。 最终结果是活动没人参加 , 无人发言 , 退群人数增多 , 群死亡 。
现在反思当时的群流失 , 若能即时以新的价值输出锁住人群而不是一味的用简单的金钱绑定 , 兴许效果会更好 。
推荐阅读
- @历时2年40个社群,我发现了社群死法与活跃原因
- 【科技那些事啊】销量冠绝海内外!霸榜22年的长城皮卡,到底优秀在哪儿?
- 「运营商」半夜12点断我网络,一气之下换了运营商,看看怎么回事
- 『运营商』三大运营商与华为等聚议NB-IOT,相关产业将迎发展机遇!
- 「运营商」运营商抢占边缘计算先机,风口之下如何发挥5G新能力?
- ■产品经理写简历时,需避开 8 大致命缺陷
- 「外卖」外卖代运营从风口回归,再惠如何成长为行业头部玩家?
- 『有限责任』优客工场运营主体退出优客讲堂股东 企业类型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
- 「邓紫棋不在」澳大利亚拒绝华为后,运营商宣布“5G计划”推迟?网友:替你尴尬
- 「」苹果深夜突发!三大运营商也没有想到,5G 会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