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徒」浅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汉代的两个案例(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歹徒」浅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汉代的两个案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生了重病 , 快要死了 , 我不忍心丢下他 , 独自逃走 , 可否饶我朋友一命 , 我愿以身相抵 。”
胡兵将领一听 , 也被荀巨伯感动了 , 说道:“我们这些无情无义之人 , 竟然进入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国度 。”
于是 , 胡兵将领下令 , 马上前队变后队 , 后队变前队 , 撤军离开 。全郡不少百姓 , 都因此而活命 。
两个故事虽然情节迥异 , 但精神实质相同 , 就是想告诉大家 ,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 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只是 , 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别的可能呢?大鹏经过分析 , 认为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
抢劫姜伯淮的强盗之所以能够负荆请罪 , 很可能是因为没杀人灭口 , 导致暴露的风险大大增加 , 不得不上门和解 。
或者是 , 当初打劫姜家兄弟的目的 , 就是阻止他们上郡城 , 这个目的在姜伯淮坚持裸奔的情况下没有实现 , 只好和解 。
至于胡人首领决定撤军的真正原因 , 则可能是汉朝大军正在包抄而来 , 胡兵劫掠一番后 , 正好满载而归 。
他们之所以会说“我辈无义之人 , 而入有义之国” 。其实 , 只不过是为自己撤兵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
那么 , 为什么抢劫犯和侵略者会被美化成幡然悔悟的“好人” , 这大概是受害者为了彰显爱的伟大吧!
到了近代 , 这种现象被有关专家进行了专门研究 , 并将其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或者人质情结 。
「歹徒」浅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汉代的两个案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这种情结下 , 被害者会对于犯罪者产生产生好感、依赖性 , 甚至会反过来帮助犯罪者实施犯罪活动 。
这是因为被劫持以后 , 他们的生死完全操控在劫持者手里 , 如果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 , 他们便不胜感激 。
1973年8月23日 , 两名犯罪嫌疑人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失败后 , 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 。
在警方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 , 歹徒不得不选择了投降 , 四名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也得以安全获救 。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 四名被挟持的银行职员 , 拒绝出庭指控绑匪 , 甚至还为他们筹措资金请律师辩护 。
他们表示自己并不痛恨歹徒 , 因为歹徒不但没有伤害他们 , 反而对他们细心照顾 。他们恨得是警察 。
这还不是最令人惊奇的 , 更惊奇的是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一名劫匪 , 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了婚 。
「歹徒」浅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汉代的两个案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汉代 , 各路作家一定会蜂拥而上 , 写上几百篇《奇女子以身感化歹徒》什么的 。
但是很不幸 , 这事发生在瑞典 , 当地社会科学家的关注点是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特例 , 还是一种普遍心理反应 。
后来经过研究发现 , 这种最终被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事件 , 在世界各地是普遍存在的 。
人所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 。当人遇上了一个无法战胜的歹徒 , 就会把生命权托付给这个歹徒 。
相处的时间久了 , 被害人每吃一口饭、每喝一口水、每呼吸一次 , 他都觉得这是加害者对他的赏赐 。
受害人会把自己的恐惧 , 转化为对加害者的感激 , 然后变为一种崇拜 。最后 , 受害人还会下意识地帮助加害者 。
由此看来 , 姜伯淮和荀巨伯都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在无意中美化了歹徒的犯罪事实 。您觉得呢?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世说新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