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早期游牧文化起源问题探析( 二 )


第一阶段:公元前8世纪以前 , 以新切尔卡斯克遗存(Novocherkassk)为代表 , 这个阶段的资料主要以武器和马具为主 , 还包括少量的装饰品 。
武器主要由剑、矛和镞构成 , 剑既有青铜 , 也有铁质的 , 通常较长 , 柄首流行蘑菇(菌)形(图二 , 2) , 有的格部两端下垂(图二 , 1) 。 镞的形制较为统一 , 主要是有銎双翼(图二 , 5、6) , 另外在这一时期遗存中还发现铁矛(图二 , 3)和镂空的青铜剑鞘(图二 , 4) 。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早期游牧文化起源问题探析
本文插图

马具主要有马镳和马衔两种 , 往往成套出土 , 其中外环为双环的马衔(图二 , 7~11)和三孔勺形镳(图二 , 12~17)最具有特色 。
动物纹装饰风格在这个阶段并不发达 , 在一些金质和骨质的装饰品中(图二 , 18~25) , 螺旋纹、同心圆、蘑菇形和四方形等几何纹占有主导的地位 , 花形饰是这个阶段最具特色的装饰品之一(图二 , 26、27) 。
第二阶段:公元前8世纪末到公元前7世纪初 , 这一组遗存的典型单位有第聂伯河西部的雷赞诺夫卡(Ryzanovka)2号古冢和扎博京(Zhabotin)2号古冢等 。
这个时期武器基本和上一阶段相似 , 流行长剑(图二 , 28) , 镞也主要是有銎双翼(图二 , 29~33) , 部分镞尾部有额外的突出(图二 , 31、33) 。
马具非常发达 , 虽然主要仍然是马镳和马衔 , 但是形制多样 , 马衔既有延续上一阶段的外环为双环的(图二 , 34、35) , 也有外环为大圆环(图二 , 38)和马镫形(图二 , 36、37、39)等形制的 。 马镳既有青铜也有骨质的 , 均为三孔 , 多数马镳的两端有蘑菇形的“帽”(图二 , 40~44) , 也有一些马镳头部有骨雕的动物形(图二 , 45、46) 。
这个阶段的动物纹虽然仍不发达 , 但已经出现了比较写实的动物纹 , 这些动物雕刻在骨器上 , 主要是野生动物 , 尤其是麋鹿和食肉鸟类 , 它们往往是身体某部分互相折叠(图二 , 47~49) 。 另外这种头部雕刻有动物形的骨马镳也是黑海北岸同类器中最早的 。
第三阶段:公元前7世纪中叶到公元前7世纪末 , 这个阶段已经是典型的斯基泰文化时期 , 代表遗存是克列尔梅斯(Kelermes)墓地1号古冢和2号古冢 。 这一时期除了延续之前阶段的器物外 ,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物 。
武器主要有短剑、矛、铜盔和镞等 , 其中剑格为心形的短剑(图二 , 50)、前脸顶部有弧尖的头盔(图二 , 56)以及三翼有銎铜镞(图二 , 54、55)都是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器物 。
马具已经基本不见青铜制造的 , 马衔和马镳均为铁制 , 马衔外环呈马镫形(图二 , 58~60)和钩形(图二 , 57) , 马镳则主要是内侧为三环 , 两端有突出的圆帽形(图二 , 61~64) , 在这个时期发现有大量的雕刻成动物形的骨节约(图二 , 65~72) 。
这个时期装饰风格比较杂乱 , 除了之前就已经非常流行的螺旋纹和十字形几何纹装饰(图二 , 73、74、77、78)外 , 动物纹风格也开始广泛流行 , 涉及的动物种类增多 , 包括猫科动物、大角山羊、鸟和马等 ,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卷曲动物纹(图二 , 75、81、82)、动物形骨节约以及长耳圆雕的马头形器(图二 , 76) , 这里的卷曲动物纹整体略呈三角形 , 动物四肢与身体衔接不够流畅 , 且所描述的动物种类尚不明确 。 动物形骨节约是这个时期黑海北岸等地非常流行的器物 , 发现的数量很多 , 往往雕刻成羊头和鸟头等形状(图二 , 65~72、79、80) 。
综合来看 , 前斯基泰和早期斯基泰文化的发展过程 , 有以下特点:
第一 , 三个阶段的武器、马具和装饰风格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 在第一阶段的前斯基泰阶段的武器中还保留有与卡拉苏克风格相似的菌首的剑柄 , 马具造型非常具有特色 , 但较为复杂 , 流行双外环马衔和勺形三孔马镳 , 装饰风格中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纹艺术 , 而是以几何纹和花形装饰为主 。 第二阶段武器中流行长剑 , 马具中虽然还存在少量的前一阶段流行的双外环马衔 , 但新出现了大量简约形制的马具 , 最流行的是外环为马镫形和大圆环形马衔以及三孔菌首马镳 , 这一阶段虽然出现了动物纹 , 主要是雕刻在骨器上互相折叠的麋鹿和鸟以及头部雕刻成鸟形的骨马镳等 , 但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装饰 。 第三阶段 , 武器中出现了新的种类(如铜盔) , 马具的形制趋于统一(马镫形外环马衔和内侧为三环马镳) 。 除了继续流行几何纹装饰外 , 动物纹装饰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大大增加了 , 典型的斯基泰三要素已经完全形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