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读书》新刊 | 张治:“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读书》新刊 | 张治:“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编者按
钱锺书的《围城》享誉海外 , 小说的命名 , 作者自己做过解释 , 中外学界也做了不少引申与联想 , 好像已不是一个新话题 。 但如果认真梳理钱锺书的中西文读书笔记 , 进入钱锺书的“阅读世界” , 还原其生活状态与人生思考 , 就会发现“围城”二字是钱锺书在抗战时期通过与中外文豪们的连接与对话 , 所认知到的战争局势与生命困境 , 是在历史文化表层下抒发的一段心曲 。
“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文 | 张治
(《读书》2020年4期新刊)
一九四六年初 , 钱锺书的小说《围城》在杂志上连载 。 这部以中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 , 开篇就把时间拉回一九三七年七月下旬 , 点出那时节“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厉害 , 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 。 现实世界里 , 那时钱锺书还在欧洲留学 , 却清楚国内局势 , 诗作里一再挂怀国事 。 《围城》发表前不久 , 他在札记里评价德国十七世纪小说《痴儿西木传》里描写“兵连祸结 , 盗匪横行之状” , 与伏尔泰小说《赣第德》里写保加利亚军队之罪行“每有旷世相契处 , 证之今事 , 亦觉古风未沫” 。 说“证之今事” , 就是自己所见闻的战祸 。 作于孤岛时期上海的读书笔记里 , 读《唐宋文举要》时录韩愈《曹成王碑》一句“贼死咋不能入寸尺” , 形容的是唐朝曹王李皋负隅抵抗藩镇叛乱军队的壮烈 , 页眉上批注了“围城”二字 。 小说《围城》没有直接描述战争 , 显然并非不能写或不愿写 。
「钱锺书」《读书》新刊 | 张治:“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本文插图

佛兰芒画家笔下的三十年战争 , 近乎《痴儿西木传》中所叙侵略者劫掠百姓的惨状
汉学家胡志德曾记一九七九年五月钱锺书访美时谈话 , 提到小说希望表现“战争既遥远又无处不在 , 就像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拿破仑一世战争一样” 。 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沉重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 作为小说题目的“围城” , 正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呈现特洛伊战争的攻守形态一样 , 用最为简洁有力的意象揭示着战时上海的困局 。 钱锺书一九三八年底回国后至次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执教期间 , 讲授过荷马的两部史诗;战后他为暨南大学外文系学生开设的“欧美名著选读”课程 , 第一篇也是选读《伊利亚特》 。 讲授荷马这个行为含有钱锺书在战争年代里的独特思考 , 不过小说《围城》的创作是带有着喜剧感的戏谑与反讽意味的 , 众人舟车劳顿地在污秽浑浊的世界里漫游的经历 , 可以看作英雄之旅的戏仿 。 试图将荷马史诗与现代世界接通的尝试 , 正是两次大战时期欧美世界的一股重要潮流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 《围城》的日文译者中岛长文曾采访钱锺书 , 询问“围城”一词的由来 。 钱锺书从书架上翻出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 , 找到《鲁仲连邹阳列传》的一段内容 , 强秦四十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 , 有人去拜访客居城中的鲁仲连:
(钱锺书)把新垣衍对鲁仲连说“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 , 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 , 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这些部分拿给我看 , 而后说:“作为词语来说 , 这是最古老的例子 , 但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 ”
日本友人随后做了些引申和联想:第一 , 司马迁这里引述的是《战国策·赵策》里的话;第二 , 作为词汇 , 《左传》昭公十三年的“围困城”和传为蔡文姬所作的《悲愤诗》里的“围城邑” , 作为寓意典故也许比《鲁仲连传》里这段对话更为合适 。
「钱锺书」《读书》新刊 | 张治:“围城”题下的阅读史
本文插图

钱锺书读《史记会注考证》笔记 。 页眉按语:“《冷庐杂识》卷一称史公以一句纵 , 一句操 , 而于一篇中见之者 , 如此篇‘天下之贤公子也’、‘有求于平原君者也’等(按 , 皆全本《国策》) 。 参观刘向《九叹·离世》 。 ”


推荐阅读